文化田结出金穗子 ——红河县甲寅镇龙普村非遗文化助推产业发展典型案例

发布时间: 2023-02-07 字体:[]

 

龙普村红河县甲寅镇的一个彝族聚居地,距县城迤萨22公里,国土面积20平方公里,耕地2170亩,全村228987人。村内民族文化底蕴丰厚,不仅是歌曲《阿波毛主席》创作的故乡,“江外”竹编手工艺的发源地、声名远播竹编工匠村龙普村竹编历史已有400余年,始于明末清初,盛于民国时期,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末。竹编工艺兴盛,竹编文化璀璨,曾有“六村百户千人齐编”之景况。2005年列入红河州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州级传承人2名、县级4近年来,龙普村“非遗特色”优势助力乡村振兴。村党支部立足村情,以“短平快、中长期”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思路,推动“文化+”融合式发展,投入393万建成集竹藤加工、竹生态文化旅游、竹工艺非遗传承、竹藤产品文创中心为一体的龙普竹生态文博园,为乡村产业振兴开拓了更宽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发展道路。带动老百姓发展竹产业种植2000亩,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182人,竹产业年产值达700万元,人均增收3600元以上。2018龙普被列入云南省民族民间工艺品示范村;2021年被评为省级美丽村庄;2022年全州乡村振兴现场推进会在龙普村召开。

第一,坚持党建引领,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筑牢非遗传承特色阵地。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也是乡村发展的趋势所向。龙普村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党建+”模式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抓好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实现了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一是提升文化治理能力。成立乡风文明“理事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精神行动,积极引导村民破旧俗、树新风,村庄环境卫生管理逐步转变为村民的自觉行为,房前屋后的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随处可见。二是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和项目,完成村文化服务中心、文化长廊、文化活动广场、小舞台、标准篮球场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群众文化活动更加丰富。组织开展文艺演出活动6次、观众2000余人次三是加大基础建设力度。在国家、省、州、县等多个重点项目支持下,投入1430万元实施农村道路、雨污分流、垃圾处理、绿化亮化等一批重点民生工程,村寨软硬件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将竹编文化元素融入村庄环境、基础设施、民居改造中,形成了独特又美丽的特色村落。

第二,注重人才培养,非遗文化汇聚磅礴力量,人才振兴赋能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红河县紧紧抓住“培养、引进、使用”人才三个环节,以“驻村第一书记+文化指导员+文化志愿者”服务模式,以文化赋能撬动乡村文化振兴,以社会化参与激活乡村文旅新动能,着力打造一批能够引领一群、带动一片、推动一方的人才队伍,切实激活乡村振兴“内在动力”。一是选准派强。充分发挥特色文化人才示范带动作用,县文旅局结帮扶龙普村5年,选派驻村队员3驻村第一书记1文化指导员4帮助完善村规民约,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成“竹编工艺”合作社1个、文化志愿服务队1支、农村文艺队6支;组织开展文化人才专项培训班2106人,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5次、服务群众400人次。二是注重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州级传承人李福、高发妹20人,培养出90后县级竹编传承人3人。目前,该村拥有竹编工艺传习馆1个、展览体验馆1个。三是引进培养。多次聘请云南竹藤产业协会的竹编工艺大师李加云到龙普村开展竹编工艺编织技术培训。开展竹编工艺技术培训2期,累计培训100余人四是外派学习。202111月—20222月共组织明白人、带头人36人次到昆明南藤云竹博物馆和石屏县龙朋镇参观学习。

第三,发挥特色优势,非遗文化协同乡村旅游,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聚焦“增业、增绿、增治、增文化”四项举措,立足传统竹编技艺,发展竹产业以及休闲旅游观光业,推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变、创新性发展”,把文旅资源的“优”转换为文旅发展的“势”,在竹编特色产业制作和销售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民增收的突破点和亮点。一是办好产业研学,丰富竹产业业态。引进云南省林科院、西南林业大学等科研人员组成的甜笋研发团队,开展“三竹”从优良品种选育、育苗、栽培、丰产管理到冷链运输全套科研课题。全村现有100亩竹种苗引种基地1个,500亩甜笋示范基地1个。二是完善产业链条,实现产业链拓展。从传统鲜甜笋、竹杆、竹编工艺品销售,延伸竹下发展竹荪、人工养殖竹虫。同时,发挥甲寅梯田、十二龙泉、他撒蘑菇房、瓦渣土司旅游景点环线中心的区位优势,与投资4900万元建设被列为云南省最美半山酒店的推荐对象康藤帐篷营地距离仅4.8公里在道路沿线种植10公里观赏竹,整个村落布满竹元素,打造别具特色的竹虫宴满足游客多样需求,逐步推动形成竹笋、竹编、竹景“三竹”全产业链融合发展良好局面,有效带动民宿客栈3家、农家乐2家。凸显竹文化内涵,打造竹文创精品。龙普竹编技艺在突出实用性的基础上,结合市场需求和受众偏好,从传统的生活用品向精致的手工艺品转变,现70多个品种产品价格从原来的15元提升到50100元不等,有形有态的艺术品,更为竹编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依托文旅平台,引导做大做强。龙普村紧抓乡村旅游发展机遇,让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打造乡村旅游同步推进。组织实体企业撒玛坝景区运营公司龙普“竹编工艺合作社建立“公司+合作社”“公司+协会”生产营销模式,将文化产品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利用景区微商城与“一部手机游云南”、携程、美团等各大知名OTA台数据对接,以农特产品与景区门票组合销售、单独设立农特产品推荐板块等方式,扩大产品影响力,提升产品销售量。在景区及周边,引导非遗传承人开展实体经营活动,利用景区流量,注重嵌入特色产品元素,提升游客购买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