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县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健康为中心,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聚焦责任、管理、服务和为民4个核心任务,探索州县医联体建设,筑牢基层健康防线。2023年2月,红河县人民医院与云南省滇南中心医院(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县域医疗服务水平有效提升,持续增进全县各族人民健康福祉。

聚焦“医联链”党建治理为办好家门口医院“壮骨”
“医联链”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和有效抓手。一是明晰思路谋发展。州县两级选优配强院党委及行政班子,积极探索以院带院、以科带科、以师带徒,派院长、派中层、派专家,条块管理、同质管理、精细管理的“三带三派三管”医联体新模式,聚焦信息化建设和人才培育“两个支撑”,针对用药器械、双向转诊、学科建设“三项瓶颈”,建立心电网络、区域检验、区域医学影像、健康体检“四大中心”,推进人事、财务、资产、业务、采配送“五个统一”的“2345”工作思路,有效推动分级诊疗制度走深走实。二是党建领航促业务。坚持“党建融入+业务发展+创建品牌”的党建工作思路,推进支部建在一线科室、服务窗口、重点学科组,致力打造“‘医’路服务 爱在红医”党建品牌,创建了“创伤先锋 守护健康”等支部党建品牌。三是“三项工程”增动能。实施“党管人才”工程,把学科人才驱动医院高质量发展与人才规划储备、选树标兵与学科项目攻坚相结合;实施“双向培养”工程,坚持党员发展与中层干部提拔相结合,把符合条件的业务骨干吸收入党;实施“医者廉心”工程,把常态化“小切口”整治与“躺平式”干部专项整治相结合,健全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医德医风、权力运行、反腐建设、信访投诉、行风评议、内控监管制约制度体系。

聚焦“建设链”新植技术为高质量服务健康“增肌”
“建设链”是医联体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引进新植技术,提供更加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一是万象更新提升“硬核力”。投入资金1.6亿元相继采购64排128层螺旋CT、DSA,无创肝纤维硬化和脂肪变量化检测系统等190余类2300余台先进设备,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促进80余项新技术、新项目落地实施,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外科、眼科等多项技术实现“零”突破。总投资4.18亿元的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项目年内可投入使用。二是分级诊疗打造“次中心”。持续巩固提升急诊急救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救治的“五大中心”建设质效,全方位提升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和水平。统筹推进县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实现县域医共体成员单位结果互认,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三是资源下沉共享“一体化”。以“信息技术跑”代替“病人跑”,完成红河县“心电网络”中心创建,同步达成与州级医院并网,实现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同时,通过远程医疗技术会诊,实现医生与患者之间远程诊疗,让患者享受到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聚焦“运维链”激活创新为医院可持续发展“造血”
“运维链”是医联体建设中通过激活创新,为医院可持续发展提供源动力,提高医院竞争力。一是引活人才强队伍。强化完善专科人才培养规划,落实人才引进政策,激活人才“雁阵效应”。2023年至今自主招聘编外医务人员113人,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占比较医联体前提升17个百分点。充分依托中组部“组团式”对口帮扶专家带教平台和医联体优质医疗资源,多渠道组织开展专家指导、名医带教、专业培训、下沉义诊,医院整体管理水平、诊疗技术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均得到大幅提升。二是规范设置强学科。实施医联体以来,医院完善学科设置及分科,制定学科建设方案,定期开展学科建设督导,共推进细化中医科、康复科、心胸神经外科、普通外科等10余个学科。2023年,手术3474台次、同比增长27.33%,三、四级手术占比17.69%,平均住院日6.11天。救治疾病疑难危重CMI指数持续引领州内二级公立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