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红河要闻

红河县:农文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来源:红河县融媒体中心 发布日期:2022-07-12 浏览次数:

红河县:农文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红河县素有“歌舞之乡”“棕榈之乡”“江外侨乡”“马帮侨乡·山巅城堡”等美誉。近年来,红河县结合实际,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入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文旅产业,有效带动群众就业、促进增收,乡村振兴成效明显。

依托哈尼梯田资源禀赋,以农业产业为基础、旅游休闲为业态、风土文化为灵魂,将文化作为旅游的核心支撑要素,把乡村文化建设融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出“文化入景”,探索出农文旅一体化融合发展新模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旅产业链条,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以非遗项目传承地域为核心、以乡镇为基本单位、以建档立卡户为重点对象、以非遗传承人为引领,成立了“沙金傣陶”“竹编工艺”“彝族刺绣”等合作社。围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乐作舞”和“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组建民间文艺团体、协会,并引荐实体企业“撒玛坝景区运营公司”与传统手工艺协会建立“公司+合作社”“公司+协会”生产营销模式,引导艺人在景区定时进行非物质文化展演,产业关联度显著提升。

坚持稳步推进基层人才队伍建设,鼓励非遗传承人参加各类宣传展示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先后带领哈尼多声部传承人到国内外多地参加展演比赛。传承人李阿胖等人受邀到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开展“非遗音乐舞蹈数字化生存与展示系列讲座”;传承人李和牛在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受邀到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进行文化交流。目前,全县有国家、省、州、县非遗保护名录61项,各级非遗传承人299人;有涉文专业合作社、协会6个,会员650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85户415人。

采取市场化方式,依托景区平台优势,定期举办“开秧门”“长街宴”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节庆活动,并采用线上、线下销售模式,推动文化价值向经济利益转变。在持续多年开展的“开秧门”“仰阿那”等大型活动中,通过引导当地群众参加原生态歌舞展演和传统节日庆典祭祀等方式,推动民族文化入景。同时,规范做好“农特产品入市”各项工作,在丰富景区业态的同时带动农特产品销售,使之形成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随着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市场化不断成熟,部分贫困农户实现就地就业。据不完全统计,在景区举办的各类主题旅游活动中,“阿扎河民间传习会”“阿扎河哈尼族民歌传承会”参加表演5321人次,增加收入70.5万元;“沙金傣陶协会”“竹编专业合作社”“刺绣专业合作社”年销售20000多件,收入达100万元,人年均分红15000元;龙玛村梯田红米从原来的4元/千克涨到14元/千克,户均增收7800元。2015年至今,带动15660人实现脱贫。

现如今,在党委政府的大力引导下,开秧门、哈尼十月年、彝族火把节等民族节庆文化活动蓬勃发展。阿扎河的车志雄、乐育镇的马云勇等一批民间文化传承人活跃在乡村舞台,引领群众唱哈尼古歌、跳哈尼乐作;“梯田上的阿诗妹”“阿玛冉哩”等一批网红在网上传播哈尼文化,有效带动了乡村文化旅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