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红河县的“侨二代”“侨三代”甚至“侨四代”在父母亲耳濡目染下,能讲一口流利的家乡话,对故土一直怀着深深的牵挂和浓浓的感情,都希望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回去找到家人,认祖归宗,虽然他们的子女、孙子女对中国、对遥远的祖籍地都不太了解,但是血脉的相连使得更多的下一辈都希望回到祖国寻找自己的亲人。在红河县侨乡迤萨,不时会出现这样的一幕幕,他们的寻亲故事让人们回忆起了侨乡人远走异国他乡经商的历史。
寻亲故事之一: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2016年5月20日,红河县侨联来了一位外国青年,他以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漂亮的楷书道明了此行目的。他是法国华裔,中文姓名为杨杰龙,时年23岁,是法国巴黎大学中国史在读硕士生,作为中国政府和法国政府互派交换生,交换到中国南京大学上学,到云南省红河县迤萨镇寻根问祖。

杨杰龙用较流利的汉语向我们讲述了祖先的故事,他的外婆告诉过他,他的祖先是从中国云南元江县迤萨镇到老挝经商的(注:当时的迤萨镇隶属元江县),他曾祖公杨从光于民国初年多次随迤萨马帮出国到老挝经商,曾任老挝川圹华人社团领导,小时候曾跟父亲多次到过昆明做生意,但是没有回过家乡迤萨,外婆嘱咐他在中国留学期间一定要去迤萨寻找在家乡的亲戚,看看祖先的发源地,带外婆了却一个心愿。
杨杰龙只身一人从南京出发到云南后,又来到元江寻找祖籍地,当地人告诉他红河县还有一个迤萨镇,过去是属元江县管辖。杨杰龙忽然意识到,过去的地名可能与现在的叫法不同,又风尘仆仆来到红河县,找到县政府办,政府办工作人员把他带到侨联,对侨联领导说出他是杨从光的后人。此时,我脑海里突现出我先生的曾祖父叫杨从厚,我多次听我的先生杨朝伟讲,当时老挝的华人社团组织领导从第一届开始到第三届,都是曾祖父杨从厚的儿子及孙子担任,现在海外还有不少亲戚,但不知在何处? 俩人名字如此相似,他们可能是兄弟吧?
我就赶紧回家查看杨氏家谱,杨从光正是我们杨氏家族先人,是民国年间在老挝川圹中华理事会第一任会长杨用臣的儿子,杨从光本人40年代曾任老挝川圹中华理事会第三任会长,终于认上亲啦!
我们在家的亲人高高兴兴的把杰龙迎进家门(迤萨镇南门街“马帮人家”),相隔世纪的认亲啊,大家都兴奋地问个不停,对照家谱追忆祖先的恩德。杰龙欣慰、兴奋的心情全写在脸上,忙给在法国的家人和外婆打电话,告诉他们,“他在迤萨找到亲人啦。”
杰龙说:“他出生于1993年,今年23岁,从小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感兴趣,从14岁开始学习汉语,父亲是法国人,不懂汉语,但一样热爱中国文化,全家都支持鼓励他学习中国文化,特别是外婆、母亲更是希望他学好汉语。他和妹妹出生在法国,俩人都会讲汉语,源于对中国文化的爱,他上大学时选择学习中国史。这一次被法国政府和中国政府作为交换生互派到南京大学交流学习,让他从小就立愿,要到始祖发祥地中国云南迤萨镇寻根问祖的愿望得以实现,让他找到梦寐以求的故土家人,今天终于梦以成真”。
面对十二世祖的遗像,杰龙点燃一柱清香,怀着崇敬的心情,叩拜祖先,念到:“祖先呀,来自遥远法兰西的裔孙看您来了,我感恩您传下了我……”
杰龙说:短短几天的迤萨之行,让他深感祖先故土亲人的情谊厚重,杨氏裔孙感水源之可溯,怀木本而难忘,寄孝思而无遗,让分布世界各地杨氏裔孙经常向往祭祀之圣地。并将他曾祖父“从”字辈、“泽”字辈等子孙后裔分支在法国、日本、美国、老挝、加拿大、越南及中国台湾地区的亲人情况一一告知了家乡的亲人们。
寻亲故事之二:世界再大,也要回家
这种乡愁,成为无论跨越多长时间,多远的距离,都难以抑制寻根的热情。
2019年1月30日,红河县迤萨镇安邦村一间百年老宅里热闹非凡,房子的主人邵继红忙着大锅大灶的张罗丰盛的晚餐。我受邀前往,看到站在我面前的老人和邵继红去世的父亲很相像,我想这位老人就是他家法国来的亲戚。我用不太流利的英语和他说了几句,他向我介绍了他在法国家人的情况。和老人交流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老人此次的寻亲之行非常愉快。
邵继红告诉我,老人是他大伯的儿子邵家福,今年63岁,他大伯十几岁时,跟随马帮队伍从这间大瓦房里面走出去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大伯在老挝娶了老挝媳妇,生了5个儿女,大伯和大妈都已经去世。大伯的儿女们现在分别居住在美国、法国、老挝,现在到中国来的邵家福居住在法国,只能听懂一点汉语,但语言障碍丝毫没有影响亲情的交流。
家人们带邵家福走亲串友,看到亲戚们的住宅都是钢筋混凝土的新房子,亮堂堂的客厅里面家电齐全,老人感慨的说:“现在的日子真好,中国是越来越好了,我做梦都想回家。”
邵家福还参观了马帮博物馆、甲寅他撒十二龙泉、宝华撒玛坝梯田,去到宝华镇撒玛坝风景区的那天巧遇一对哈尼族新人结婚,迎亲的队伍在梯田边上跳起了欢快的哈尼乐作舞,动人的情歌响彻哈尼山寨,人们的笑声在梯田边久久回荡。场面热闹非凡,邵家福十分高兴,笑得合不拢嘴。
邵家福激动地说,自己的家乡红河很美,发展得很好,祖国的繁荣昌盛使他日日盼,夜夜盼,盼着有一天要回到家乡与亲人们团聚,日思梦想的家乡现在越来越好了,虽然自己的一双儿女是混血儿,不会讲汉语,但是他们的根在中国,他们是中国人。他还说,以后会带在法国的家人到中国看看,到家乡看看,家乡很美,亲人很亲。 寻亲故事之三:一份小族谱,百年家国情 中国人的家谱传承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每一辈人都要排一个相同的字,这也成为了很多回乡侨胞寻找亲人的重要线索。
2019年3月8日,76岁的红河县“侨二代”杨泽祖带着儿子杨德生来到红河县迤萨镇寻找亲人。杨泽祖的父母亲是第一代跟随马帮队伍走出去的华侨,凭借着父母亲在世时念叨着的故土的地名,他来到迤萨镇大寨街,用流利的迤萨方言向路人打听母亲家的具体地址,此时恰巧遇到一位对他们家情况很熟悉的老人带他们去看老房子。

令人遗憾的是,杨泽祖母亲辈的亲人都已经去世了,在同辈人中,姨妈马雪兰的女儿最年长,她今年已经80岁了,亲人相见热泪盈眶,他们久久地相互拥抱,感叹有生之年还能见到亲人。
杨泽祖激动地说:“能在活着的时候见到你们,是我做梦都想着的事情。”杨泽祖说自己的父亲也是迤萨人,但是找不到父亲家的亲人,他们来到红河县侨联,希望得到县侨联的帮助。
在红河县侨联主席杨亚国的细心询问和热心帮助下,杨泽祖来到南门街侨眷杨武家,让杨武拿出家杨氏谱查找一下杨泽祖父亲的名字是否能对应得上。让人兴奋的是,家谱上出现了杨泽祖父亲杨从兴的名字,他父亲杨从兴排行老四,杨武的祖父杨从厚排行老大,他们是“从”字辈,有兄弟四个人,都在杨氏家谱上清清楚楚地记录着。老人激动地流下眼泪说:“感谢你们帮助我找到家人,等清明节的时候我会带上妻子和儿女再来祭祖。”
大山和鸿沟阻不断红河迤萨人的脚步,他们走得很远,分布于东南亚的有越南、老挝、泰国、缅甸、菲律宾,东亚的有日本;南亚的有印度;大洋洲的有澳大利亚、新西兰,美洲的有美国、加拿大;欧洲的有法国、英国、德国、瑞士,非洲的有多哥等世界18个国家和地区。山水迢迢,长路漫漫,但无论走多远,侨乡人绝不把根拔掉,因为他们心中藏着永远的乡愁,永远的回乡梦。

撰稿: 王俊玲 审稿:杨亚国
报:省侨联 省侨办 州侨联 州外侨办 常委苏玲莉 副县长杨金万 发:县委办、人大办、政府办、政协办、统战部、外事办,两办信息科,各县市侨联,云锡公司侨联等 电话(传真):0873—4621234 邮箱:hhxql@163.com
红河县归国华侨联合会
红河县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 2019年3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