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县通过整合多方力量,立足生态资源、民族民俗文化优势,积极构建“乡镇党委领导、村委会指导、村民理事会搭台、群众广泛参与”的发展方式,打造车玛示范村。
镇村一道“出点子”,“小杠杆”撬动了“大局面”。结合乡镇实际情况,成立了由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为双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组、现场指挥组、宣传组、美化绿化装饰组、督查落实组5个职能工作组,明确任务责任,通过层层落实,确保按时按量完成阶段性任务,高质量推动项目建设。组建美丽乡村建设理事会,组织16名理事会成员共召开理事会议8次,帮助调解矛盾纠纷5件,迅速撬开工作局面。群众主动询问政策、参与建设的热情不断高涨,重点工作任务落实形成以点带面的良好态势,进一步提振镇村干部的信心决心。
群策群力“定调子”,“小规划”改变了“大格局”。“示范村如何建,群众说了算”。在党支部领导下充分尊重村民意愿,让群众从“观众”变成“运动员”,从“政府干、农民看”变“干部带头干、群众齐参与”。依托村民理事会,对不同家庭基本信息、种养殖情况、产业发展计划、个人需求及乡村建设意见建议进行入户摸底,科学设计多种建设方案,切实提高规划的吸引力,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让建与不建的判断题变成了建多建少建大建小的选择题。截至目前,召开群众大会10余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25条,50条个人需求,营造人人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自己的家乡自己建设的浓厚氛围。
聚焦难点“开方子”,“小分队”解决了“大难题”。发挥全镇24名干部职工、19名村组干部、“关键”群众作用,在充分研判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和思想动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组建三支工作力量,因户施策、对症下药,全力化解工作阻力。针对举棋不定的“观望户”,抽调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精干力量成立入户动员“宣传队”,使政策入脑入心,决策转化为行动;针对思想消极的“钉子户”,组织善做群众工作的镇干部、离任村干部和有威望的群众代表成立攻坚拔寨“突击队”逐个攻坚突破;针对长期闲置或单独居住的“无人户”,党员干部齐上阵成立帮困扶弱“先锋队”帮腾帮拆。凝聚干群协力一条心、上下共拧一股绳的工作合力,高效平稳化解工作难题。
因地制宜“谋路子”,增强美丽乡村“硬实力”。在镇党委、政府的带领下,车玛村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项目建设,挂图作战,倒排工期,强化施工组织,优化工期安排,把好工程质量关,确保项目高效安全推进。把车玛村分成8个片区,干部职工分区负责,深入车玛村,从栅栏、花树、壁画等细节方面入手,充分发掘哈尼文化,收集石磨、织布机等老旧物件,集思广益持续改善基础设施,力求示范村建设回归自然。
上下齐心“划圈子”,提升美丽乡村“软实力”。党员干部深入村民院落、田间地头进行调研,通过寻访老党员、老干部,召开板凳会、田间会等形式,对车玛村的自然本底、人文本底、发展本底等情况进行摸底。对村规民约进行全面“升级”,“升级”后的村规民约对环境卫生整治、村容村貌治理等方面提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形成了更加有力的约束,境整治成效反弹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