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红河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严格按照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和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切实做好水库移民脱贫攻坚工作的指导意见》(发改农经〔2016〕770号)文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水库移民脱贫攻坚工作,为在全县范围内率先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坚持规划先行,打好水库移民精准脱贫攻坚战。为切实帮助贫困水库移民与当地贫困群众同步实现脱贫、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红河县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等,编制了《红河县大中型水库建档立卡贫困移民脱贫攻坚工作方案》,就避险解困、产业扶持、技能培训、职业教育、美丽家园建设提出具体的建档立卡贫困移民脱贫攻坚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十三五"期间水库移民脱贫攻坚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年度任务和具体措施。要求到2020年,水库移民全面实现脱贫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发展精准脱贫攻坚成果,共同迈入全面小康。
坚持试点先行,全力推行水库移民避险解困工程。针对库区移民存在的居住不安全、生存环境恶劣、生活贫困等问题,红河县积极争取大中型水库避险解困试点建设,并经国家、省移民局批准开展第一批和第四批避险解困试点建设。目前,第一批避险解困试点建设项目投入资金7500万元,在试点项目村普施村、规垤海村完成民房拆除重建309户,全面完成饮水工程建设、环村道路建设、标准化猪厩建设、普施农贸市场建设、两村路灯亮化、绿化工程、两村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公厕、篮球场、排污沟等设计批复的所有建设内容,具有红河特色的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区建设雏形初现。第四批避险解困试点项目已开展前期规划设计工作,预计2018年5月底可以开工,计总投资7188万元,通过采取搬迁安置、完善设施、产业扶持、培训就业等综合措施,解决俄垤水库库区457户1797人存在的居住不安全、生存环境恶劣、生活贫困等问题。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移民新村绿色发展之路。红河县在实施移民新村振兴战略中,结合本县的种、养和特色优势产业,重点扶持贫困移民发展绿色蔬菜、樱桃、桃子、稻田养鱼、梯田红米、生猪等绿色生态富民产业。 2017年以来扶持162移民户发展稻田养鱼共1975斤;扶持51户发展稻田养泥鳅600亩;扶持201户贫困户鸡苗6030羽发展山地鸡养殖;扶持125户贫困户发展养猪178头,并采取集中饲养和示范户带动的方式,建立科学饲养示范区5个(普施3个、规德海2个);扶持134户贫困户发展大樱桃和桃子种植8040株。目前有144户贫困户种植梯田红米1100亩;开展移民各类培训12期6000人次。如今的规垤海移民新村四周被棕林、水田、樱桃、核桃、油桃、梨树环抱,气候宜人,雨量充沛,秀峦环抱,库水绕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是旅游观光、避暑的好去处。更为特别的是这里独有的俄垤水库、梯田共生美景,梯田包围着碧绿的水库,库水浸润着优美的梯田,水田相依相伴,如诗如画,叹为观止!
坚持遵循移乡村发展规律,扎实推进美丽宜居移民新村建设。红河县结合全县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整村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和清洁工程,在建设移民新村美丽家园中,既注重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又重视自然生态的保护与修复,把移民纳入到地方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整合各方资金,按照有新房、有产业、有美化、有亮化、有活动室、有新风、有特色、有洗澡卫生间、有学校、有医务室、有体育设施等“11个有”的工作要求,整合资金6900余万元,把阿扎河水库移民安置点齐心村作为全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水库移民脱贫攻坚工作的样板、示范、带动点重点建设,全力打造成“生态村、特色村、和谐村、宜居村、旅游村”。当前,齐心移民新村被当地政府列为哈尼特色生态旅游村,正着手提升哈尼文化品位,规划建设化哈尼文化小广场、祈福游览区、瓜果蔬菜长廊等公共设施,村民们正在为全村描绘着一幅富裕、美丽、和谐的移民新村蓝图。
大力实施移民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文明库区。红河县坚持软硬兼顾,积极拓展内涵,在重视抓好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廉洁家庭创建,立好家规、纯正家风,进一步丰富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努力营造良好的软环境。通过丰富活跃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群众的文化生活,解决了“稳得住”的问题,为移民新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障。走进普施移民新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个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乡风文明的美丽新农村,这里居住的哈尼人民一直保持着传统古朴的民风民俗,一条街道横过寨中,哈尼文化风格的民居建筑沿街排列,特色鲜明,户与户间有青石板路相连,人畜分居,文明卫生、清秀、整洁,心旷神怡之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