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是带动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最有力武器,但如何整合有限资源,结合实际来发展适合本地的产业,既能突出特色,又能保障群众增收,成为许多地方产业扶贫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红河县大羊街乡依托气候水源等自然优势,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大力扶植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着力破解贫困村产业发展瓶颈,强势带动贫困户产业脱贫。
统筹资金资源,打造产业扶贫示范基地。位于大羊街乡车普村委会的堵波村养殖专业合作社,组建之初由于缺乏产业发展资金遇到很多困难,该乡党委政府得知后,及时组织村支部党员、村干部、驻村扶贫工作队积极动员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协调产业发展贷款、整合产业扶贫资金等方式流转山地,引进6000余只优质山地鸡苗,打造堵波村山地鸡养殖基地。截至目前,该基地已投入基地建设及管理费用37万元,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正不断完善,基地还计划扩大规模,引进山羊、肉牛养殖和樱桃、猕猴桃、车厘子等高海拔水果种植,结合“樱花谷”等风景区打造休闲度假森林公园。通过综合发展养殖、种植、旅游产业,打造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全面带动当地贫困户增收致富。
强化党建扶贫,发挥“明白人 带头人”领头羊效应。
该乡通过大力培养“明白人 带头人”,发挥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的带头示范作用,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基层党支部带领困难群众增收致富的有力载体。该乡车普村党总支结合堵波、格咪两村实际和贫困户产业发展意愿组建堵波养殖专业合作社和格咪村生态农业发展合作社。其中车普村党总支书记陈权带头打造堵波村山地鸡养殖基地,动员了220户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鸡苗入股、扶贫资金入股等形式参与合作社经营,充分发挥林下养殖优势,切实为贫困户增收探索出新模式、新路径。
突出地域特色,因地制宜扬长补短。该乡在大力推进产业扶贫的过程中,紧密依托本地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优势找准产业发展方向,同时,查找正视薄弱环节,做到找问题、补短板、促脱贫,通过完善水利设施、大力修建产业田间路等措施化解阻碍产业发展的区域性瓶颈。车普村监督委员会主任欧靓萍带领贫困户成立的格咪村生态农业发展合作社,将产业发展基地建在120余亩梯田上,创建了该乡第一个“稻—鱼—鸭”循环生态规模养殖园区。该合作社去年引进10万余尾鱼苗、鸭苗3000只,将鸭苗集中养殖一个月保证成活率后按每户80只标准发放给建档立卡贫困户放养,再以每个鸭蛋1.5元的价格回收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充分调动了贫困户参与合作社经营、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力求通过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实现产业增收、产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