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红河县架车乡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因地制宜,积极调整产业发展结构,发展“短、平、快”产业,通过采取“公司+基地+明白人带头人+贫困户”模式,大力发展巴西菇、黑木耳等“菜单式”扶贫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广大农户敲开致富门。
走进红河县架车乡本那河畔,一个个银光色的大棚映入眼帘,在大棚内,工人们正忙碌着给黑木耳菌棒进行接种、运输黑木耳菌棒。现年43岁的普机欧是架车村委会党总支书记,也是架车乡明白人带头人。2016年,架车乡党委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巴西菇、黑木耳等人工菌类种植产业。面对新引进的产业,村民们大多持观望的态度,没有一个农户参与其中。作为明白人带头人,普机欧积极响应党委和政府的号召,先后多次到广西、文山等地考察人工菌类种植,回来后,普机欧率先垂范,带头试点种植黑木耳产业。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也接连参与到了黑木耳种植。
架车村委会党总支书记 普机欧:去年开始试种巴西菇 巴西菇试种成功了 我想这个也是肯定会成功 带动了农户42户 建档立卡户就有39户 我们带头人是5户 通过去年试种成功老百姓也是相信 家家都是愿意种植
普机欧告诉记者,架车乡本那河畔的海拔、气候十分适宜人工菌类种植,且种植成本低、经济价值高,发展人工菌类信心满满,在大棚里,他迫不及待地给我们算了一笔经济账。
架车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普机欧:一个菌棒的产量是一公两 一公两(价格)是6.5元 扣出成本3元还剩下3.5元 自己把(黑木耳)晒干除外 还会剩下2.5左右 一亩可以放5000至5500棒 一个菌棒2.5 总的收入剩余的大概是15000元左右
2017年,架车乡党委政府积极号召党员干部带头试种巴西菇,加大对农户扶持力度,鼓励农户发展致富产业。农户建一个大棚政府补助5千元,巴西菇加工厂的老板垫支1万元,农户只需出资5千元。如今,架车、牛威、扎垤等村委会的许多农户都种植巴西菇,每棚年均收入在2万元以上,让种植农户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架车乡宗普村村民 李础沙:去年我种植了1棚 钱赚得2万元 自己还想发展 今年增加了2棚 毛收入有5-6万元 现在准备盖房子 马上动工了
据了解,架车乡共有贫困户2053户 9701人,占全县总贫困人口数的9.5%,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穷则思变、变则通。近年来,红河县架车乡按照“森林家园、药材基地、菌类之乡”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穷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产业扶贫路子,发展大众化种植板蓝根、辣椒、草果,养殖鸡鸭鱼等“菜单式”扶贫产业。2017年,架车乡巴西菇大棚面扩大到102个,试种黑木耳大棚30个,并建立了巴西菇种植示范基地。2018年,架车乡将继续扩大种植巴西菇和黑木耳面积,推广到合莫、妥产等村委会,确保产业到户全覆盖。
架车乡党委政府书记 唐斗们:今年我们架车乡通过动态管理以后 总的建档立卡户2053户 9701人 今年我们预脱贫户629户 3349人 为了这个产业家家到户 我们今年主要采取的菜单式的扶贫方式 我们进行姬松茸和黑木耳的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