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乡镇动态

从非遗展演到田间劳作——红河县用节庆守护千年农耕文明密码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5-06 浏览次数:

五月的红河县,哈尼梯田如翡翠镶嵌山间,层层叠翠间传来大号与牛角号的和鸣。5月1日至5日,云南民族团结进步大舞台暨红河县开秧门·仰阿娜文化系列活动在此启幕。这场以民族团结为媒,以非遗展演为魂、以田间劳作为脉的文化活动,在万亩梯田之上奏响了千年农耕文明的当代乐章。

古乐绕梁,非遗活态展演中的文明对话

清晨的马帮古城还笼罩在薄雾中,《民族团结颂》的歌舞已在主会场掀起热潮。来自全省各民族的演员身着盛装,用歌舞勾勒出云南“各美其美”的文化图谱。

巡游里的文化长卷

开幕式刚结束,民族文化大巡游如流动的博物馆穿城而过。哈尼族奕车支系的花伞方阵、哈尼族地鼓舞、棕扇舞等表演陆续登场,游客、表演方队混着路边马帮茶的清香,勾勒出红河县“一砖一瓦皆非遗”的生活质感。

夜幕下的万人同频

当暮色漫过古城,红河县莲花大道变身“非遗狂欢场”,万人共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乐作舞。13个乡镇的各族群众身着节庆盛装,与游客手拉手围成数百个同心圆,一同跳起这流传千年的舞步,游客们仿佛在乐作的歌、舞、乐中穿越时光、跨越年龄、地域,尽情享受乐作舞带来的快乐,“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乐作舞的韵律中不断具象化。

田埂为纸,农耕仪式中的文明延续

正午的甲寅镇十二龙泉梯田,水镜映着蓝天,哈尼族长老身着靛青色土布长袍,手捧谷种、米酒绕行田埂。“摸咪”(祭师)用哈尼语吟诵的《四季生产调》,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它是哈尼族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农耕史诗,传承千年的古法农耕技巧里暗藏着哈尼人“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生态智慧。

“扼搐搐嘛”(哈尼语插秧咯的意思)随着长老一声呼喊,数百人卷起裤腿踏入齐膝水田。游客们拖家带口一头扎进梯田山水间,学着村民浑水摸鱼样子,开始了趣味横生的“摸鱼局”“花式插秧”。梯田里不时激起阵阵欢呼,水花与泥浆舞得越欢,众人越是乐在其中,在山水间欢乐的情绪不断传递、叠加。

舌尖与指尖,文明记忆的当代转译

在马帮商业街区,红河县第四届哈尼梯田美食大赛吸引了众多“吃货”驻足。60余家餐饮单位同台竞技,大厨们跃跃欲试,都想用哈尼古法技艺征服现代胃。现场堪比“神仙打架”,菜刀在案板上跳跃,发出清脆的“哒哒”声,过油、下料、颠锅、调味、装盘……炒锅声、煮沸声,“厨艺交响曲”激情奏响。随着哈尼蘸水鸡、梯田鱼、哈尼酸笋鳝鱼、野菜刺身、炸蜂子、梯田红心蛋……一道道具有家乡味、乡土情的特色菜品上桌,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的围观、拍照、惊叹“三连”。

文旅共振,文明传承的时代注脚

暮色浸染梯田时,马帮古城的音乐会准时开场。民族摇滚、原生态民歌、现代舞曲等节目轮番登场,传统与现代在这里碰撞出艺术火花,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感受红河县夜晚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