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红河概况

红河县蔗糖产业基本情况

来源:红河县政府办 发布日期:2019-01-25 浏览次数:

一、17/18榨季的基本情况

2017/2018年榨季于从2018年1月15日开榨,到2018年4月19日收榨,历时95天。甘蔗种植8个乡镇、22个村委会、120个村民小组4568户、20901人。工业入榨13.86万吨,产糖15665吨,支付蔗款6211.15万元,实现工业产值7360万,上缴税金506万元。

二、甘蔗种植面积急剧减少。近年来由于受自然灾害、退耕还林、土地流转、发展果蔬种植的影响,使甘蔗种植面积急剧减少,导致2017/2018年榨季种植农户降至4568户,面积4.1万亩,产量14.9万吨。2018年7月对全县甘蔗种植面积进行普查,普查结果、全县甘蔗面积3.14万亩(含元江金珂发展2200亩其中,垤玛乡400亩、三村乡1000亩、车古乡800亩、架车乡200亩)农户降至3503户,预计2018/2019年榨季工业入榨量仅有11.7万吨,全年预计亏损1200万元,税收减少200万元。

三、甘蔗品种推广应用情况

目前,红河县主栽甘蔗品种主要以台糖1号、云蔗08/1609、川糖79/15为主。近年来,开始陆续推广种植云蔗01/1413、云蔗05/49、云蔗05/51、台糖96/38、柳城03/1137、德蔗78号、德蔗84号、VMC88/354.

四、当前甘蔗生产存在问题

一是由于红河县山高坡陡,山地、陡坡地种蔗比例达90%以上,而水浇地、田地蔗比例小,造成这些蔗区在管理上十分不便,投入成本高,蔗区蔗地土壤有机含量低,单产低、亩均3.5吨,(水田蔗亩均5一6.5吨左右)糖份低、工农业生产效益不高。

二是蔗农重耕轻养现象突出,甘蔗良种推广困难,加之种植年限长,品种老化,病、虫、杂草为害严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糖、高效、高产”生产目标的全面实现。

三是甘蔗生产条件差红河县蔗区立地条件较差,旱坡地面积大,据统计全县旱地甘蔗面积约80%,水田水浇地种植面积仅20%。在甘蔗种植的时节,冬春少雨干旱,受自然气候制约严重,成为甘蔗生产的不利因素。

四是甘蔗品种单一化目前,红河县蔗区甘蔗品种单一、主要推广应用的甘蔗品种为69421、台糖1号、云08/1609、云引3号为主。这些品种长期种植,已呈现逐年退化之势。生产上已迫切需要推广新一代的甘蔗高产高糖新品种。甘蔗品种单一化,单产不稳定,生产风险加大,影响甘蔗产业健康发展。

五是甘蔗机械化程度低红河县甘蔗生产劳动力少,劳动强度较大,机械化水平较低,制约甘蔗生产的发展。2018年,全县甘蔗机耕面积仅占甘蔗总种植面积的8%,且全县种、收全部由人工完成。红河县92%以上的甘蔗生产要依靠传统的生产模式,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相当低,制约着全县现代蔗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是品种结构不够合理,甘蔗良种推广速度较慢。总体上看,我县甘蔗种植品种老化、混杂,病、虫、杂草为害严重。目前,全县当家品种为台糖1号,其次,种植比例较大的69421,而重点推广的川糖79/15、云蔗08/1609 、云蔗05/49、云蔗05/51、 等优良品种推广速度较慢,严重延缓了高糖、高效、高产的“三高”生产目标。同时,还普遍存在品种结构不够合理的现象,早熟品种少,中熟品种占比例过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早期开榨生产和科学砍运调配。

五、建议州级统一协调相关部门工作

1、加强蔗区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建设控制性灌排骨干工程和水源工程等,解决蔗区干旱和抗旱水源问题。明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落实工程建设和管护责任。整合糖料甘蔗生产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蔗园改造、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等扶持资金,在各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内,支持路渠、涵管、排灌设施等田间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蔗区公路、灌溉设施和生产条件,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2、加快小型机械示范推广

机械化已成为当前提高甘蔗产业素质的重要措施,是甘蔗产业发展的一种趋势。红河县由于地形地貌的影响和劳动力严重短缺的现实,加强发展山地小型机械,提高山地机械化水平,是改变红河蔗区生产效率低的根本措施。全县机械化应用水平低,影响甘蔗生产效率提高,应用机械替代人工,提高效率和降低劳动强度是全县蔗农的迫切愿望。加快引进和示范甘蔗小型种植机、培土机、收割机和装载机等机械,辐射带动山地小型机械化发展,逐步提高机械化应用水平。

3、理顺部门关系

现在全州有糖办机构关系不清,有的在农业,有的在工信,对工作对接增加难度,比如“2013年省政府下达推进蔗糖产业振兴3年行动计划”以来省级每年对蔗区县安排发展原料工作经费但我办作为发展原料工作主管部门分文不见,请州糖办在下一步经费安排中给予考虑。

4、建议州人民政府给予良种良法专项扶持资金,帮助企业切实提高良种覆盖率,增加蔗农产量和收入。

5、甘蔗保险农户负担比例过重(9.50元/亩),赔付低(700元/亩),要求向上级反映调整让农户负担5元/亩,赔付提到1000元/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