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扎勒特(十月年)
十月年,哈尼语为“扎勒特”或“策腊米次红扎”,犹如汉族的春节,是一年中最为重大、时间延续最长的传统佳节,是哈尼族的辞旧迎新年。十月年以长街宴为主要表现形式,长街宴又是哈尼族“扎勒特”节的一个组成部分。节日一般从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日开始,至属猴日结束,历时五至六天,是哈尼族祭祀祖先、祭护寨神、拜龙求雨、庆祝丰收的节日。
二、矻扎扎(六月年)
“矻扎扎”节,也叫六月年,在每年农历六月中旬举行,是哈尼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主要是祭“俄咀阿培”(传说中一位德高望重的哈尼族祖先,也称天神莫咪的特使),以示一年已过半,预祝五谷丰收、人畜兴旺。节日一般从每年农历六月第一轮属猪日开始,属鼠日为节庆的祭祀日,举行三至五天。
三、开秧门
古话有云“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春耕时节,哈尼族会在梯田上举行盛大的“开秧门”祭祀仪式,以此来宣告春耕生产正式开始,并祈祷粮食丰收。“开秧门”的哈尼语叫做“卡窝棚”,由村中最有威望的寨老通过综合气温、降雨、湿度等具体自然气候条件而确定具体的举办日期。
四、姑娘节(“仰阿娜”)
奕车人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分布在红河县大羊街乡、浪堤镇、车古乡。“仰阿娜”节是奕车人的一个民间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三月栽完秧后的第一个属猴日过。这个节日的主体是奕车姑娘,因此,又称“赶姑娘街”或“姑娘节”。节日的意思是大家聚在一起游山、娱乐、憩息,对歌作乐,调理身心,解除疲惫,振奋精神;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纪念奕车人的英雄——仰阿。
五、红蛋节
阳春三月,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迎春接福日,布谷鸟催春,地处本那河畔的红河县洛恩乡娘宗陈威村举办“红蛋节”,哈尼语“伙施施”、“乌尼尼扎”。传说哈尼祖先莫元向天神摩咪赐教,天神将神鸟下的红、绿、白三个神蛋降给哈尼人,分别孵出了“给地上断事的头人,给地上驱鬼治病的贝玛、给地上制造工具的工匠”。蛋为神物,故有三大能人治天下的传说。红蛋节期三天,最后一日宰牛杀猪、踩粑粑、摆长街宴,请四方亲友光临,晚上举办欢庆的“红蛋节”专题晚会。
六、彝族火把节
端午火把节是车古乡彝族群众特有的节日。每年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来临,彝族车古大寨家家户户都包糯米粽子,到农历五月十三日,宰牛、杀猪、杀鸡,隆重宴请亲朋好友参与“火把节”。“火把节”以女性为主角,在火场上,彝家姑娘、妇女穿上节日盛装,舞动火把,追着男性烧、烘、打,以示驱邪、祈福,并表爱慕之情,而男性则通过用树杈寻机击熄女性手中的火把,来展现自己的勇敢和男性魅力,整个场面令人如回远古,回归自然。每当夜幕降临,彝家姑娘和妇女手持火把绕村一周,然后汇集到寨中心,举行“狂欢火把仗”。顿时,你追我打,越打越欢。鼓声、欢呼声、弹唱声、声声震撼,山寨沸腾了。
七、瑶族“定歌宴”
“定歌宴”是瑶族胞友之间最美丽的情歌盛宴。隔几年择节日举办,由主办方将古时传下的三只银镯在八月十五日送至邀请方,对方同意赴会后,择吉日隆重举办。节日当天,瑶寨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扎彩门、包粽子、杀猪鸡、穿盛装,上午到村外半路迎接宾客,并开始对歌,踏歌进寨。期间,在村中设置“百鸡宴”,男女对歌,互敬洒食;隆重举行“定歌宴”文艺演出;整晚通宵达旦对歌美食。第三天,送客到彩门处再唱惜别歌,互赠纪念物。
八、瑶族“度戒”
度戒是瑶族每一个男性在成年时都必须经过一个宗教性的仪式活动,只有经此礼仪才能被认为是本民族的社会成员,才能成家立业,享有参加社会活动的各种权利。“度”即由师公传授需遵守的瑶家法则;“戒”即为约束人的法规。全程准备一个多月,主要度戒日为三天,一般择期在十冬腊月。
瑶族男子通过度戒从中接受的规矩、戒律不但约束着他一生中的言行举止,还对瑶族地区村民的相互和睦、团结友好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九、蒙面情歌节
蒙面情歌节是以傣拉支系为主的节日,县内主要分布于勐甸河、罕龙河的哈龙村、坝罕村、牛皮寨村,每年都要举办多次文艺活动,主要与元江县的傣族同胞交流。蒙面情歌就是用一块漂亮的自制头帕遮住面部,与对方倾心对歌。这种形式历史久远、古老、内蕴十分丰富,双方的万千心结都在又羞又喜下倾吐,其特有的表诉形式及深情婉转的情调,深得傣胞的喜爱。在情歌节上,不但蒙面对歌,还举行各村各寨的傣族文艺节目展演,形成傣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十、昂玛突(祭龙)
“昂玛突”就是人们常说的“祭龙”或“祭寨神”,“昂玛突”是哈尼语,“昂玛”是哈尼人寨神,“突”即祭。“昂玛突”就是祭寨神。主要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祭寨神的节期各地有所不同,有的是在当年腊月第一轮属牛或属龙日举行,有的是次年正月第一轮属牛日或属龙日举行,但在红河县哈尼族祭寨神大多是在农历腊月第一轮属龙日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