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县:农文旅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近年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依托梯田文化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夯实农文旅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农业、文化和旅游叠加、融合的“溢出效应”,推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类型多样的文化旅游产品和作品,让游客在红河县可以尽情感受美丽山水、魅力人文。

依托农业企业,红河县大力打造林果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推行“农业+庄园+旅游+电商”等产业模式,把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让荒山变成百果飘香、宜居宜业、生态友好的美好家园。
红河谷30万亩热区综合现已开发完成25.2万亩、投资34.97亿元,先后引进连片1000亩以上热区水果种植大户和企业42家,累计发展干热河谷热区水果24万亩。

通过项目实施,当地以农业产业为基础,带动第二、三产业共同发展,延伸产业链,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生态修复率达58.69%,有效减少水土流失,逐步形成“农业+观光休闲”“农业+文化传承”等农业生态旅游庄园,改变了红河谷荒山秃岭现状,形成青山绿水、田园风光优美的红河谷景观和生态农业旅游圈,为文化旅游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产业发展,文化为魂。红河县加强对重要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保护修缮,完成古城房屋立面改造、城区农贸市场、风情购物街、停车场建设等项目。加快农文旅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全域旅游环线公路等级,建设景区新能源停车场和自驾车营地,建设完成梯田守望者计划、“穿越撒玛坝”徒步旅游风景道等一批重点项目。

坚持农文旅相融发展,红河县梯田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梯田产出的农产品卖得上价钱,村民耕种梯田也能让“钱袋子”鼓起来,耕种积极性不断提高,梯田撂荒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我家客栈一年收入有12万左右,全家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紧邻撒玛坝梯田的龙玛村村民李威高兴地说。
与李威不同,村民李智聪开起了农家乐。这个地道的哈尼汉子烧得一手特色好菜。游客进来了,他做的哈尼蘸水鸡、梯田生态蛋、梯田鱼、梯田鸭受到大家喜爱,自家梯田里生产的鱼鸭蛋米往往不够卖。“游客一多,经常忙都忙不过来。” 李智聪感叹道。如今,龙玛村72户村民中就有乡村客栈和农家乐4家,全村实现旅游收入稳定在70万元以上。

在发展农家乐和客栈的同时,红河县还积极建设满足不同游客需求的中高端和经济型精品半山酒店、主题酒店、精品民宿,打造集“云海、森林、梯田、农耕”等多要素为一体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未来,红河县将继续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让荒山荒坡披上绿装,哈尼梯田、民族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