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其他部门信息公开
  • 索引号
    20240913-142311-318
  • 发布机构
    红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1-01-07
  • 时效性
    有效

红河州生态环境局红河分局建设项目环评信息公开表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及信息公开要求,经审议,我局拟对以下项目作出审批意见,现将有关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114日-2021112日(7个工作日)。

联系电话:0873-4621314(红河州生态环境局红河分局综合科)

     真:0873-4621368

    通讯地址:红河县迤萨镇凹腰山红河州生态环境局红河分局

  邮编:654499

项目名称

红河州红河县医疗废物收转运能力建设项目

建设地点

红河县老象山殡仪馆旁

建设单位

红河县卫生健康局

环评文件类型

报告表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昆明川鼎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概况

本项目占地面积约为1626.47m2,用地类型为建设用地,建设一幢二层建筑面积约为548m2。主要的建设内容包括:转运车清洗消毒间、洁净容器暂存区、损伤性废物暂存区、感染性废物暂存区、病理性废物暂存区、化学性废物暂存区、药物性废物暂存区、设备间、登记室、卫生间、工器具存放室、生活服务间、业务用房、档案存放室、休息室、监控室、储藏间、一体化医疗废水处理设备、医疗废物暂存间恒温设备、冷藏设备、监控系统等办公设备、医疗废物周转箱等,设计医疗废物收转运站的收转运能力为3/天。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1、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施工期环境空气影响主要来自施工建设、运输等活动产生扬尘和机械废气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1)扬尘

项目施工期对环境空气影响的主要污染物为扬尘,在项目的建设施工建设过程中,由于地面开挖、建筑材料搬运及堆放、施工垃圾的清理及堆放、运输车辆的装卸等造成施工期扬尘的污染,在干季风大的情况下,以上建筑过程会导致施工现场空气中粉尘颗粒物浓度升高,影响所在区周围的空气环境质量。

施工期扬尘的产生量与施工方法、土壤湿度、气象条件等有关。施工机械化程度高,尘的产生量少;土壤湿度大亦不利于尘土飞扬;雨季与旱季施工产尘量也大不一样;风速大小对尘也有显著影响。

根据工程分析可知,项目施工期扬尘产生量分别0.04t施工过程中通过采取洒水抑尘、减少露天堆放等措施后,扬尘的产生量可削减约为70%左右,则项目施工期扬尘排放量分别0.012t

项目区最近的敏感目标为东侧1190m处的迤萨镇集镇,距离较远,受到的扬尘影响较小。为减轻扬尘对周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不利影响,项目施工期拟采取的措施如下:

①在施工过程中,根据施工顺序采取分片围挡、围护以减少扬尘扩散,施工工地四周,特别是西侧必须设置围挡

项目施工场地每个施工段至少安排1名员工定期对施工场地洒水以减少扬尘的飞扬。

合理布设施工作业场地,在砂、石料等堆场,应设于施工场地中部,远离保护目标设置围挡设施及土工布覆盖,避免易产生扬尘的施工材料露天堆放。

各施工段应设置专职环境保护管理人员,其职责是指导和管理施工现场的工程弃土、建筑垃圾、建筑材料的处置、清运、堆放,场地恢复和硬化,清除进出施工现场道路上的泥土、弃料以及车辆、轮胎上的泥土,防止二次扬尘污染;

加强环境管理,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尽量缩短施工工期。

项目施工期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后,施工期扬尘的产生量可得到削减。同时,施工产生的扬尘污染是短期的,它将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而消失,在严格采取环评提出的防治措施后,扬尘对周围环境及保护目标影响较小。

2)机械废气

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作业期间产生少量的机械废气,施工机械主要有挖土机、装载机、汽车等。由于施工期作业范围相对较小,机械数量较少,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外排尾气量均不大,尾气排放点随设备移动呈不固定方式排放,且使用汽油或柴油作能源,外排尾气中主要为碳氢化合物、CONOx、粉尘等,在大气环境中经一定的距离自然扩散、稀释后,对区域内环境空气质量影响不大。

3)焊接废气

项目钢结构厂房仅进行简单的吊装,将钢架跨梁焊接在钢管立柱上。因此,本项目建设焊接量不大,采用合格的焊条进行焊接,产生的焊接烟尘在露天环境下很快扩散,不会形成局部高浓度区域,焊接烟尘对环境影响不大。

2、水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工程分析,结合本项目的实际情况,项目施工期间废水主要为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施工废水和雨天地表径流

1)生活污水

项目施工期间,工地不提供食宿,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仅为洗手污水,施工期为1个月共4.05m3

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产生量很少,厂区内设置临时沉淀池1座,规模3m3与施工废水一起经临时沉淀池收集处理后,回用于洒水抑尘。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2)施工废水

施工废水主要是机械设备(包括各类工具等)清洗过程产生的清洗废水,根据类比同类型项目可知,产生量约为0.75m3/d,共22.5m3,施工废水仅含泥沙、悬浮物等,其主要污染因子为SS

项目在场地内设置施工废水临时沉淀池(1座,规模3m3),将施工废水引入池中进行沉淀处理,大大降低废水中SS的含量后,可回用于施工场地洒水降尘,施工废水不外排施工废水对环境影响较小。

3雨天地表径流

施工期间如遭遇到雨季,会产生雨天地表径流主要冲刷浮土、建筑砂石、建筑垃圾、土石方等产生的污水,会夹带大量泥沙。

根据工程分析可知,雨天地表径流产生量为8.08m3/d,前15min的地表径流中SS的含量较高,则以雨水在沉砂池停留时间15min估算沉砂池的容积。因此,项目施工场区内设置截排水沟及一个临时沉砂池,临时沉砂池的容积为1m3,雨天地表径流截排水沟收集后,排入沉砂池沉淀处理,SS将显著下降,最后排入周边雨水沟渠对环境影响较小。

3、噪声影响分析

本项目施工中主要的机械设备有装载机、挖掘机、混凝土搅拌机、运输车辆等,在使用时,影响施工场地周围和通过道路两侧的声环境。其产生的噪声强度为7590dB(A)机械噪声在空旷地带的传播距离较远,多台设备运转时噪声值在40m处,噪声排放值68B(A),可达到《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3)昼间70dB(A)的标准限值。各类施工机械中噪声主要来自搅拌机、挖掘机、装载机等。各施工阶段不同的施工机械,地点常发生变化。因此,本项目施工对周围环境影响很小,夜间不施工,夜间对周围环境无影响。

经现场踏勘,距离项目200m范围内不存在声环境敏感点。但为了进一步减少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本次提出如下措施:

1)建设单位施工过程中采用的机械设备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选用低噪声机械进行作业。同时要加强检查、维护和保养机械设备,保持润滑,紧固各部件,减少运行震动噪声整体设备应安放稳固,并与地面保持良好接触,有条件的应使用减振机座,降低噪声。

2)施工工地实行围挡。

3)施工过程中尽量避开中午12:00-14:00之间进行施工,禁止夜间施工。

4)施工过程中应尽量减少使用高噪声设备。

5)优化施工布局,高噪声设备尽量布设在场地中央。

由于项目施工期较短,施工期产生的声环境影响范围小,影响程度较小,项目采取了以上的噪声防治措施后,施工期产生的声环境影响较小。

4、固体废弃物影响分析

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来源于项目建设过程中开挖坑槽的土石方和施工建设过程中的建筑垃圾、施工人员生活垃圾以及厕所粪便。

根据设计,本项目主要进行少量的基础开挖,大面积区域主要进行场地平整施工开挖的土石方量较小,根据计算,土石方开挖量671.5m3土石方全部回填于项目内部场地平整项目无废弃土石方产生和对外排放

本项目构筑物大部分为钢结构,少部分为砖瓦结构,经计算项目建筑垃圾产生量约为5.48m3,大部分可进行回收利用,出售给废品收购站,剩余不可回收利用部分全部运至城建部门指定地点

施工人员只在项目区食宿,项目施工期间生活垃圾产生量为0.225t,集中收集后,运送至环卫部门指定的地点堆放;施工期间厕所粪便共产生0.11t,粪便由附近村民适时清掏,用于农田施肥。

综合上述分析,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得到100妥善处置,对环境影响较小。

、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

1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1)食堂油烟

项目在项目区生活区内设置了一间员工食堂,有15位工作人员用餐。项目员工食堂使用电能、液化气等清洁能源,排放的废气主要为烹饪时所产生的油烟废气。

项目产生油烟量为0.004kg/d,共0.0014t/a油烟废气经抽油烟机处理后引至屋顶排放;油烟排放浓度为1.3mg/m3油烟排放浓度能达到《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18483-2001)中油烟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2.0mg/m3的标准限值要求。

2)汽车运输尾气

项目营运过程中由于车辆的进出会产生少量的汽车尾气,主要污染物为总烃、CONOX等,属于无组织排放。项目区自然通风情况良好,周围种植有绿化,汽车尾气可以很快得到稀释、扩散,并被周围绿化吸收净化,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3)污水处理站恶臭

污水处理站的恶臭气体主要成分包括NH3H2S等臭气物质。排放方式为无组织排放,项目污水处理站为箱式一体化设施,处于露天状态,恶臭气体每天排放24h,则NH3H2S年排放小时数为8760h,项目污水处理站NH3H2S排放速率为3.26×10-5kg/h1.26×10-6kg/h,本项目NH3H2S无组织排放将污水处理设施作为一个矩形面源进行预测

根据预测结果计算可知,厂区无组织恶臭的最大落地浓度及占标率出现在下风向10m处,其中NH3的最大浓度0.3730μg/m3,占标率为0.1865%H2S的最大浓度为0.0124μg/m3,占标率为0.1243%,完全满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附录D的要求,即NH3200μg/m3H2S10μg/m3并且可以满足《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的厂界无组织排放要求,即NH31500μg/m3H2S60μg/m3,大气环境影响可以接受,不会改变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功能。

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评价工作的分级判据,本项目大气评价等级定位三级,评价项目不需进一步预测与评价,只对污染物排放量进行核算。

4)医疗废物收转运站恶臭

项目医疗废物收转运站暂存区设置为感染性废物暂存区、病理性废物暂存区、损伤性废物暂存区、药物性废物暂存区、化学性废物暂存区五大区域,用于对五大类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暂存,且进行低温贮存,可遏制发臭,暂存时间短,定期交由红河州现代德远环境保护有限公司进行清运处置,产生的恶臭少,呈无组织排放。

5)含菌废气

医疗废物收转运站的暂存区会产生少量的含菌废气,经采取在暂存区上部空间装设多组紫外线杀菌灯、每天对暂存区地面进行清洗消毒(消毒剂为漂白粉,漂白粉经加水配置成水溶液后进行消毒)等措施,含菌废气对外环境影响较小。

6)大气环境影响分析小结

根据《2018年度红河州环境质量状况公报》2019.7.4)可知,项目区环境空气质量可达《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及2018修改单二级标准要求,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区。

通过对运营期排放的恶臭气体进行预测,项目无组织NH3H2S的最大落地浓度占标率均为1%以下,应进行三级评价。根据导则要求,三级评价项目不需进一步预测与评价,也不需要对污染物排放量进行核算,本次评价对项目废气达标排放情况进行了分析,根据对比分析,项目运营期主要大气污染物均能达标排放,根据估算结果,项目排放各污染物最大落地浓度占标率较小,对周边环境空气影响可接受。

2水环境影响分析

1评价等级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2.3-2018),本项目废水经过污水处理站处理后排入排入西北侧生活垃圾处理场,评价等级为三级B。水污染影响型三级B评价可不进行水环境影响预测,但应满足其依托污水处理设施环境可行性分析的要求。

2废水排放方式

本项目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雨水经收集后排入周边雨水沟渠。生活污水重力流排入室外经化粪池处理后,回用于项目区绿化。医疗废物收转运产生的废水直接排至场地内废水收集预处理系统(采用“水量调节+生化处理(SBR)+消毒"工艺)处理,经废水收集预处理池处理后的废水达标后排至项目区西北侧生活垃圾处理场。

3)调节池容积合理性分析

根据项目工程分析可知,需调节池收集处理的日最大废水量为1.58m³/次,安全系数取1.2,则需设置调节池容积最大为2m3,即可够满足本项目生产废水的调节处理需求。

4)化粪池容积合理性分析

根据项目工程分析可知,项目生活污水产生量为0.84m³/d化粪池的停留时间以24h计,安全系数取1.2,则化粪池容积约为1m3,即可满足本项目的生活污水处理需求。

5)隔油池容积可行性分析

根据工程分析可知,项目食堂废水产生量为0.36m³/d,考虑食堂运行时间为1h,则食堂废水产生量为0.36m³/h,隔油池废水停留时间约为30min考虑,且预留25%的存油空间,则隔油池理论容积应不小于0.3m3。因此,本项目设置一座0.5m3的隔油池,即可满足食堂废水的处理需求,该措施合理可行

7)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项目设置雨污分流系统,雨水经雨水管道排入周边雨水沟渠,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食堂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与生活污水一起排入化粪池处理后回用于项目区绿化,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项目产生的生产废水进入污水处理站处理后达标排放,排入西北侧生活垃圾处理场,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因此,本项目废水回用措施有效可行,地表水环境影响可以接受。

3、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为医疗废物收转运项目,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中的附录可知本项目属于“154、仓储(不含油库、气库、煤炭储存)”中“其他”类别,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为需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地下水污染途径影响分析及预防措施

1)污染途径

项目可能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的途径主要是各类医疗废物暂存区、新建调节池等因渗漏造成的地下水污染。

2)防渗要求

本项目分为重点防渗区和一般防渗区:

重点防渗区:医疗废物收转运站一层,采用水泥+2mm HDPE+环氧树脂,渗透系数≤10-10 cm/s,地面和1.0米高的墙裙必须硬化或贴瓷砖,方便清洁和消毒;

一般防渗区:污水处理站放置地面、事故应急池、污泥消毒池、化粪池,采用防渗混凝土浇筑,渗透系数≤10 -7 cm/s

3)采取的措施

建设单位加强对医疗废物收转运站的运行管理,从医疗废物收集、运输、暂存、污染处理设施等全过程控制医疗废物对地下水的影响;运营期定期检查各废

水及污泥处理设施,及时消除污染隐患,避免出现泄漏等不良情况;加强污水处理设施设备、管线、阀门等设备元器件的维护保养,对系统的薄弱环节如消毒设备等易出故障的地方,加强检查、维护保养,及时更新;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岗位培训,建立健全的环保管理机制和各项环保规章制度,落实岗位环保责任制。

4)环境影响跟踪监测计划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中跟踪监测点要求,本次环评提出,在建设项目场地下游布置 1 个跟踪监测点,具体跟踪监测计划见监测计划一览表。

5)评价结论

在采取上述措施后,项目下渗的废水量较小,经过土壤、包气带的吸附和离子交换作用,可以净化一部分污染物,对区域地下水水质影响较小。

4、声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营运期噪声源主要为水泵、运输噪声等,其声级在60~70dB(A)之间具体噪声源强,根据业主提供的相关资料及计算可知,项目厂房内设备布置距最近厂界约10m,经采取加强管理,设置专用设备房、绿化吸收和距离衰减等措施后,噪声衰减至厂界并叠加后的最大值为50.41dB(A),可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要求。项目夜间不运营,故夜间无影响。

3)对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

本项目距离200m处噪声衰减至厂界并叠加后的最大值为24.41dBA),可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要求,项目周边200m范围内无声环境敏感目标距离项目区最近的环境保护目标为东侧1190m处的迤萨镇集镇,噪声衰减至保护目标时,对保护目标处的噪声贡献值小于24.41dB(A),噪声贡献值不大,能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要求,在可接受的范围为进一步减少噪声及振动对保护目标的影响,环评要求建设单位采取如下措施:

①设置设备专用房,统一管理设备,降低噪声排放。

②加强厂区绿化,合理设备布局,利用建(构)筑物及绿化隔声降噪,建议在项目边界处种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于一体的绿化隔离带

建设项目采取了本环评提出的措施后,可以做到厂界噪声达标排放,噪声对周围环境及保护目标影响较小。

5固体废弃物影响分析

1)、一般固废

项目固体废物主要包括生活垃圾、泔水及废油脂及化粪池清掏污泥。

①办公生活垃圾

根据工程分析可知,本项目办公生活垃圾产生量为7.5kg/d,共为2.74t/a。建设单位采用垃圾桶集中收集后,委托环卫部门定期清运处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小

②食堂泔水及废油脂

根据工程分析可知,本项目食堂泔水产生量为3kg/d,共1.1t/a;隔油池废油产生量为0.066t/a。因此,本项目食堂泔水及废油脂产生量共为1.166t/a。经建设单位用塑料桶统一收集后,按农业部门的相关要求处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小

③化粪池污泥

根据工程分析可知,本项目化粪池污泥产生6kg/d,共为2.2t/a,经建设单位定期清掏后,清掏频率为1-2/定期清掏清运处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小

2)危险固废

项目废水经新建调节池均质均量调节后,引至污水处理系统处理,产生的污泥量为0.07t/a。经建设单位定期清掏后,外委红河州现代德远环境保护有限公司定期清运处置

根据工程分析可知,本项目废紫外线杀菌灯管产生量为0.3t/a。产生的废紫外线杀菌灯管暂存于医疗废物收转运站,交由厂家进行回收。

综上所述,项目运营期间产生固体废物均能得到合理处置,项目的固体废物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6、运营期土壤影响分析

1)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中附录A土壤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本项目属于“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涉及危险品仓储”,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类别为II类。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项目周边土地利用类型为草地,周边土壤环境敏感程度为不敏感;且项目占地面积仅1626.47m2,占地规模为小型(<5hm2)。对照表7-11,得出项目污染影响型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表5,三级评价污染影响型评价范围为厂界外0.05km范围内。

2)土壤环境质量现状

根据对项目地块内土壤采样监测结果,监测点土样中监测因子均满足《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中表1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标准要求,项目区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良好。

3)土壤环境影响评价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本项目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本项目采用定性描述进行土壤环境影响分析,土壤环境影响评价自查表见附表5

项目运营期可能对土壤的影响途径主要为:项目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沉降至土壤内造成土壤污染,以及项目废水及污泥、医疗废物收转运站医疗废物与土壤接触造成污染,即大气沉降、地面漫流、垂直入渗。

项目建成后,项目区将被硬化地面、建筑物及绿化覆盖,土壤露出区域极少。项目运营期特征污染物为氨气、硫化氢,不涉及大气沉降,且项目绿化面积为445m2,以种植具有较强吸附能力的植物为主,可起到一定的防控作用;项目各废水处理设施(化粪池、污水处理站、事故应急池等)容积及日处理能力均能满足处理需求,设置合理可行,不会发生废水外溢造成地面漫流而污染土壤;污泥收集至污泥消毒池,消毒、脱水后密封暂存于医疗废物收转运站,污泥消毒池容积能满足收集需求,不会发生污泥与土壤接触造成污染;医疗废物运输过程严格按照国家和当地有关医疗废物转运的规定进行,医疗废物暂存时间仅1天,分类装于周转箱内并分类暂存于五大暂存区,并对暂存区进行重点防渗区,做好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医疗废物运送登记卡和档案存放,可避免医疗废物垂直入渗与土壤直接接触造成污染。

为了减小项目对区域土壤的影响,环评提出在运营期过程中应采取以下措施:

①医疗废物收转运站一层采取重点防渗措施,采用水泥+2mmHDPE+环氧树脂,渗透系数≤10-10cm/s,地面和1.0米高的墙裙必须硬化或贴瓷砖,方便清洁和消毒;

②污水处理站放置地面、事故应急池、污泥消毒池、化粪池均采取一般防渗措施,采用防渗混凝土浇筑,渗透系数≤10-7cm/s

③运营期定期检查各池子,避免出现泄漏等不良情况;

④定期进行检查,确保废气达标排放;

⑤加强项目区绿化管理及污水处理站等环保设施的运行管理,并做好运行台账;

⑥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做好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医疗废物运送登记卡和档案存放等;

⑦医疗废物的贮存严格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及其2013修改单和《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技术规范》(HJ2025-2012)的相关要求执行;

采取以上措施后,项目可避免各类污染物和土壤表层的直接接触,减少各类废物进入土壤环境的几率;减少废气污染物的排放后可削减污染物沉降量。

4)评价结论

综合上述分析,项目在设计、施工、运营过程中采取以上设计及环评提出的防治措施后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是可控的、可接受的。

 

公众参与情况

建设单位或地方政府所作出的相关环境保护措施承诺文件

红河县卫健局关于同意向社会公开《红河县医疗废物中转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承诺函

拟审批意见

拟同意

注: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试行)》的有关规定,上述环境影响报表不含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以及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