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抓协调发展。开远市将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中央、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用于开展“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工程。2021年至今实施“十百千万”工程项目、民族村寨旅游提升项目、民族文化保护项目共31个,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275万元,有效提升民族村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2019年以来,全市投入各级财政衔接资金7254.13万元,实施乡村振兴项目 66个,创建省级精品村和美丽村庄16个,开远市先后获评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激励县,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创建省级森林乡村15个、生态乡镇6个。
二抓产业培育。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采取“园区+公司(企业)+农户的方式,为各族群众提供就业条件,带动周边村寨共创共建;羊街乡依托园区经济和知花小镇独特的优势,推动黑泥地社区从“黑土地”到“金土地”的蜕变,坚持生态发展和乡风文明,传承保护民族文化,先后建成彝家广场、民族文化广场、彝族花灯传习所、党建馆、村史馆等,组建9支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的文艺团队,通过开展各类文艺活动,传递党的声音传;轻工业园区积极推动各民族共同创业互嵌发展的,引进电子、服装、食品等19家企业落户园区,各业主和员工在园区内种和谐共处、共同创业、亲如下家;仁者村通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进乡村”,立足乡村旅游优势“富口袋”,党建引领革除陋习“富脑袋”,打造现代文明新农村,村内各族群众互帮互助,团结友善,有效带动村子周边良好风气,促进社会和谐。
二抓示范带动。打造非公经济联合党委党建引领,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读书班”引导党员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推进民族团结创建与为民服务、履行社会责任相结合,开展“帮帮团”志愿服务,设立26个暖心服务站,为环卫工人、快递外卖小哥、路人提供便民服务,挂牌83家党员诚信经营户及最美经营店,打造开远市闽南建材城“党员诚信经营一条街”,参与脱贫攻坚、爱心助学、疫情防控等事业,累计捐赠资金达700余万元,为开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助力;开远市政务服务局全心全意为各族群众服务,“市民之家”政务服务大厅形成市、乡、村三级联动审批政务服务体系,41家单位1099项事项进驻集中办理,与14个省170个地区签署“跨省通办”战略合作协议,实现“就近办”,打通服务各族人民“最后一公里”,为各族群众营造一个和谐、团结、温馨的家园;市消防大队主动融入地方,秉承“真心融入民族发展,真情服务开远和谐”的理念,把民族团结进步、地方经济发展和消防主责主业深度融合,保持与各族群众的血肉联系,形成了消民情深、联创共建的良好局面。通过挖掘打造特色亮点,深入开展全域创建,使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开遍开远各个角落,让民族团结结出丰硕果实。
四抓文旅融合。制定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计划》和《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通过赛事和旅游带动开远人气,促进文化交流。先后举办“大庄美食节”“藠头节”“蜜桃节”,新春文化庙会、泼水节、端午节、“非遗购物节”、汉服饰巡演等,以及全国“体校杯”足球赛(女子组)、首届山地自行车邀请赛等文艺体育赛事活动50余场,各族群众在活动中增进了解、加深感情,增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定。全市各中小学校开展“大手拉小手”“各族少年儿童书信手拉手”等活动,城区与城区、城区与乡村、班级与班级间的手拉手活动共20余次。通过活动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深刻含义,激励他们牢记使命、踔厉笃行。落实“两国六目的地”黄金旅游线路启动推介会要求,发布《滇越铁路过开远》系列纪录片,接待首批越南百人团游客到开远跨境旅游,有效拓宽了各族群众交往路径,搭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
五抓融入互嵌。结合城镇发展规划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以区域间的双向就业、创业为促进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为举措,为各族群众搭建创业新平台、拓展市空间,提供新便利。近年来,农村集中搬迁城市1750户4860人,山区集中搬迁中心镇中心村582户2524人,推动城市和乡村双向交流,城镇化率达71.28%。开发就业岗位3.3万个,新增城镇就业8025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7万人次。21个社区民族工作服务站,帮助进城务工人员入住“圆梦家园”小区,推动边疆县到开远务工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好融入城市发展,让各族群众充分感受到开远开放、包容的城市魅力。2021年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通婚率33.8%,2022年为33.3%,2023年上半通婚率32%,各民族群众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更加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