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个旧市“三个+”有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校园

来源:红河州民宗委 发布日期:2023-11-14 浏览次数:

近年来,个旧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民族团结+”模式,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有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民族团结+红色基因

通过不断挖掘、整合辖区资源,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然历史景观、红色文化资源等,着力打造集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于一体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矩阵,每年清明节组织中小学生到市烈士陵园开展扫墓活动;每年9月30日市委在市烈士陵园举行国家公祭日活动。同时,充分利用红色旅游资源,统筹曙光日报社、宝华公园烈士陵园、杜涛广场等红色资源,推出更多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党史学习教育基地,营造红色旅游氛围,让各民族师生、游客重温峥嵘岁月、感悟革命精神。

二、民族团结+校园文化

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根据不同层级、不同领域、不同对象,细化实化创建内容和载体,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准。各学校结合本校的师资、地域、生源结构等特点,深入挖掘学校创建民族团结示范校工作特色,着力打造一校一品特色亮点,切实把优秀民族文化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开设民族团结教育橱窗专栏、出版民族团结专题黑板报,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强化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为主题的民族团结手抄报、主题绘画等竞赛活动,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在学校营造浓厚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氛围。

三、民族团结+教育教学

全面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教育教学基本用语用字的法定要求,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巩固国家统编教材推行使用,创新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方式,增强普通话教学效果,探索基于教学环境的浸润式情景教学法,从双语向普通话全语境过渡,逐步培养未成年人用普通话思维的习惯。促进各民族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传承展示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创作文化作品。大力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各民族学生混班混宿,使用统编教材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2022年,基础教育“三率”综合排名全州第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达98.6%,全市国家通用文字语言达标学校116所、语言达标示范行政村9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