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石屏县“保护+传承”双线模式让非遗海菜腔“活”起来

来源:红河州民族宗教委 发布日期:2023-09-06 浏览次数:

近年来,石屏县通过培养传承队伍、建设非遗传习所,不断拓宽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海菜腔”的传承方式,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加入“保护+传承”的队伍,让海菜腔“活”起来了。

石屏彝族海菜腔是一种对唱形式的民歌,因音域宽广、优美动听,而成为滇南四大腔之首。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编号Ⅱ-31。

石屏县党委政府为保护和传承好石屏彝族海菜腔这一民族瑰宝,帮助石屏县优秀少数民族文化继续传承,采用比以往更细致化、系统化的传承方式: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保护机制。石屏县先后在龙朋、牛街等6个乡镇,以及蒙自、昆明等地,建立了28个非遗传习所和传承点,专门教授海菜腔、烟盒舞,目前已培养传承人191人。二是构建传统培训平台,与时俱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石屏县通过资助传承人举办培训班、民俗歌舞展演、非遗进校园等活动,让非遗植根于校园。目前,海菜腔教学的范围包括村内的非遗传承点、各中小学校以及云南艺术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学员超过5000人。三是打造教学推广新模式。李怀秀、李怀福非遗传习所还在社交平台开通了教学直播间,在表演海菜腔、烟盒舞、花腰歌舞的基础上,采用“线上·互联网+”的方式,在直播间教授一些唱法和动作技巧,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学习。同时还通过举办“赛歌会”“艺术节”等群众性非遗展示交流平台,组织艺人参加国家和省级文艺展演活动,让彝族海菜腔唱响全国各地,唱到了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石屏彝族海菜腔是石屏县彝族歌舞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和精神象征,是石屏县优秀少数民族文化之一,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