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河口县用好“四则运算”奋力谱写云南边境地区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口篇章”

来源:红河州民族宗教委 发布日期:2023-07-19 浏览次数:

近年来,河口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精神,紧扣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部署要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党员干部群众全力投身到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中,用好“四则运算”,奋力谱写云南边境地区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口篇章”。

突出统筹兼顾做“加法”,多线聚能齐发力

坚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一是在领导责任上加压。统筹县、乡、村三级力量,县级“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常态化调度4个乡镇,8个县级领导挂包15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带动60家县级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下沉村组现场推进,选派15名实职正科级干部驻点挂帅督战,实现工作在一线推进、问题在一线解决、任务在一线落实。二是在村庄规划上增效。把“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步,把边疆群众生产生活整体安排与近期项目、长远目标综合起来作长远考量,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同时,通过倾斜摄影获取地面实景影像,搭建GIS可视化系统平台,以“数字孪生”助力边境幸福村建设。目前,已初步完成3个重点村、1个示范村共计132公顷的数字建模。三是在宣传发动上加热。将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根植民心,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通过“比先后、晒长短、奖典型”,激发广大村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要我做”到“我要做”,“一家做”到“大家做”,形成“一呼百应”建设美丽乡村的生动局面。

坚持补短强弱做“减法”,全面蓄能促发展

围绕6大类19项指标要求,紧盯薄弱环节精准发力。一是聚焦基础设施补短板。新改建农村公路222公里,建设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599.5公里,实施“一水两污”治理项目27个,开通5G基站155个,全县行政村(社区)道路硬化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电网供电可靠率、5G网络覆盖率等均达100%。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提升整治行动,完成“六微”建设项目3236个,拆临拆乱1758处,房前屋后“脏乱差”整治3394处。二是聚焦公共服务补短板。全面提升边境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着力解决好边境群众就医、住房、社保、子女就学等问题,改善边境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全县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达标率为100%,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覆盖率达100%。三是聚焦产业发展补短板。采取“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方式,探索股权流转、抵押和跨社参股等股份权能新形式,推广运用集体经济强村“十法”,出台河口“六个一批”措施,因地制宜发展热区林果、药材产业近40万亩,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设立边民家门口的“微银行”7个,创新推出“能人贷”等纯信用普惠金融产品,累计为幸福村940户农户发放贷款10363万元。近3年,河口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4973元到17612元,增长17.63%。四是聚焦基层党建补短板。组建国门党建一体化“大党委”,深化国门“V字型”边疆党建长廊示范建设,构建“资源共享、条块融合、服务联动、活动联办、优势互补”的新时代国门党建工作格局。深入实施“三创两全一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开展抵边村“查强补”和党员空白村清零专项行动,出台《河口县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党建强”基本标准》,规范6项29条标准,打牢边境村组基层基础。

推进开放兴边做“乘法”,叠加赋能激活力

立足口岸区位优势,聚焦“两区一支点”目标定位,把推进沿边开放,做强口岸经济、园区经济作为推进幸福村建设的重要抓手,让群众因边而富、因边而兴。一是下好“边境贸易棋”。创新“互联网+边民互市”贸易监管模式,完善互市一级、二级市场平台,带动沿边群众致富增收。3年来,边民互市进出口累计完成交易额125亿元,累计为边民增收4400余万元,年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目前,我县正大力发展“边民互市+加工”模式,加快推进边民互市落地商品加工产业园建设,用好水果、中草药、冰鲜海产品指定进口口岸政策,扩大优质农产品、海产品进口,促进通道经济向口岸经济的转变。二是下好“边境旅游棋”。坚持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积极推进跨境旅游合作区、边境旅游试验区申报和建设,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第一时间恢复人员出入境,恢复开通中越跨境旅游。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开发河口镇城郊村八条半小组、南溪镇龙堡村坝吉五队、桥头下湾子村老卡小组等一批边境村寨特色旅游线路,带动更多沿边群众发展旅游经济、庭院经济、周末经济“三小经济”增加收入。2023年1—5月份接待游客167.38万人次,同比增长355.45%;旅游业收入18.52亿元,同比增长342%。三是下好“园区经济棋”。聚焦电子信息制造、绿色食品、纺织服装、现代物流、跨境电商、跨境旅游、大健康服务等七大重点产业链,推行链长制落实“六个大抓”实施方案和“一把手”招商“产业链”招商工作,累计落地唐立特纺织服装、SMT智能终端制造等产业链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共24个,助力沿边群众就业创业扩容增面。目前,抵边村农村劳动力13935人,转移就业10716人。

坚持标本兼治做“除法”,铸魂提能固边防

坚持把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作为政治工程抓实抓牢,努力打造富边样板、稳边示范、守边屏障。一是革除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坚持把移风易俗作为提升村民文明素养、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注重发挥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探索问题墙、回音壁、红黑榜等有效做法,坚持人性管理、弹性管理与自治管理相结合,持续改变群众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全面提升乡村自治能力水平,实现美丽乡村建得好,人民群众管得好。二是消除隔阂,维护民族团结。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先后创建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35个,州级示范单位75个,示范家庭300户。三是扫除隐患,守护边境安全。建成边境物理阻拦设施108.7公里,抵边联防所53个,抵边警务室19个,成立一体化联合国门党建“大党委”,强化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强边固防合力,以“五户联防”“十户联防”邻里守望模式带动2.68万名党员群众巡边值守,构建国门“V字型”边疆党建长廊示范带,创建“云南省强边固防示范村”4个。2023年1—5月,非法入境人数22人次,同比下降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