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春县梅尼新寨属于一字形山顶地貌,距离平河村委会驻地8公里,距离镇政府10公里,国土面积11.82平方公里,地处高海拔地区,平均海拔2000米,位于中山地段,气候清爽宜人。全村210户1037人,辖1个党支部17名党员。梅尼新寨以“边境雄关,开放前沿”作为发展定位,结合依山傍水、传统村落、民俗文化和红色遗址,规划实施“党建引领 六村同创”示范村建设,围绕“党建过硬、产业兴旺、民族团结、平安和谐、乡风文明、生态宜居”内容,打造富边的样板、稳边的示范、守边的屏障。
党建引领“整体推进”

一是选出“主心骨”,配强“领头羊”。采取“书记+挂钩领导+站所+干部+党员”的工作模式,党委书记靠前指挥,党委副书记驻村蹲点,站所负责人包村指导,干部回乡参与规划,85名党员干部担任“党建指导员”,主动深入群众家中开展政策宣传、思想动员工作,为项目建设铺平道路。二是建强“基层堡垒”,发挥“先锋力量”。选优配强党支部班子,发展17名年轻优秀党员,在培养教育、理论学习、积分管理上下功夫,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抓党建、强经济、聚民心。同步把“党建引领 六村同创”工作融入支部建设工作中,健全联系群众制度,研究制定“一组十户,党员包保”的“网格化”治理机制,共同推进示范项目建设。三是按照“抓点成典,推典成片,创片成景,着力打造典型示范”的要求,聚焦文旅融合型示范村的建设目标,挖掘了乡村迁徙、红色堡垒、民族团结、边境基层党组织建设、强边固防等特色素材,打造了可看、可学、可比的示范典型,实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全村硬化进村道路220余米,村内道路硬化5000余平方米,改造民房180户,修建1个观景台、1个民族文化染布坊、6公里环村步道。
坚持依靠群众“合力推进”

一是问政于民,凝聚民心。选派3名工作队员驻扎村组带动边民群众开展四算账、四对比、四热爱“三个四”活动,邀请140余名干部回乡参与村庄规划,帮助村、户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发展项目、巩固脱贫成果、快速发展致富,通过活动,边民群众算清楚了“惠民政策账、基础投入账、产业发展账、个人贡献账”,对比“以前和现在吃什么饭、走什么路、穿什么衣、住什么房”,从而懂得“惠在何处、福从何来、恩向谁报、心跟谁走”,有力推动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更进一步。二是奋辑争先、主动融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头雁”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共组建21个网格覆盖211户开展网格长“敲门行动”,引领边民群众融入“边民富、边关美、边疆稳、边防固”建设中,在边境一线形成了“党员先行、干部带头、群众紧跟”一盘棋,实现了人居环境从“杂乱”到“绿美”,群众建设家乡从“等待观望”到“主动参与”的转变。党员群众主动拆除房屋5套、厨房20余间、柴棚130余个、猪圈60余间,为工程建设让出了2300余平方米的空间。三是不等不靠、攻坚拔寨。积极发挥群众的主力、主体、主人作用,组织发动群众不等不靠,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丽家园。组织开展“我是党员我先行”党员带头拆临拆违、巾帼志愿服务收家理物、青春建功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小手拉大手”助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专项活动,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全村90余户村民无偿让出了住宅、柴棚、菜地、猪厩等30余亩土地支持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已建设完成了道路硬化、便民停车场、活动室、幼儿园、文化广场等农村公益项目。
坚持善治乡村“重点推进”

一是实施“民族团结创建”工程。投资109.75万元建设1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场,实施“村村广播响、户户红旗飘”工程,在各村组织开展升旗仪式、爱国主义教育宣讲、国防知识教育等活动,同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推动梅尼新寨瑶族“盘王节”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把少数民族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民族团结”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实施“边境治理提升”工程。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建立党组织统一领导、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村组治理体系,深化“党政军警民”联防联控,在边境一线科学布控执勤卡点,按照“定人、定岗、定责、定补”原则,实行边境地区和边境线24小时定点值守和巡逻管控,构建上下联动、指挥有力的组织体系。同步设置党员先锋岗,组建国门党员先锋服务队,严防境外敌对势力渗透,切实做好防范非法宗教活动,坚决打击偷越国(边)境等跨境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实施“文明边关建设”工程。充分发挥“一约三会”机制作用,修订完善梅尼新寨村规民约,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并结合“动力小站”及“红黑榜”制度,激励和惩罚并施,促进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开展好“好婆婆”“好媳妇”“好丈夫”“贤孝子女”“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画出一道道文明和谐、安宁富裕的靓丽风景线。加大沿边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提升群众精神文化,让文明新风吹遍边关村寨。
坚持产村融合“联动推进”

一是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梅尼新寨把产业发展作为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的重要支撑,通过“党组织+合作社”方式,鼓励、支持边境村因地制宜,不断拓宽村民增收渠道。累计发展草果4000余亩,灵香草500余亩。二是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子”。全面改造梯田田埂,发展梯田红米及稻渔鸭养殖梯田综合养殖500余亩;建设年出栏2100余羽生态鸡示范养殖基地1个。三是发展特色中药材种植产业。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重点发展野生三七、八角、草果、茶叶、重楼等,实现村村有产业基地、户户有增收项目,边境群众经济收入持续稳步增加,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现有三七10亩、重楼基地示范点12亩,实现边疆党建强起来、边疆经济活起来、边疆群众富起来。
坚持靓寨美村“有序推进”

一是实施“三治”行动改善人居环境。以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聚焦治理垃圾、污水、厕所等“环境美”指标的构成要件,分类梯次推进村组生活污水治理,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及时清运处置,推进厕所粪污、易腐烂垃圾、有机废弃物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认真落实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打造了景美村富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二是推进“四改”举措绿化美化村庄。以“方寸庭院”为载体,发动群众全面推开微花园、微菜园、微果园、微景观等“四改”建设70余处,推动村规民约、“红黑榜”“门前三包”、卫生日等常态化、制度化,推动人居环境由家庭“小美”向村组“大美”、由“干净一时”向“美丽永驻”转变。党员群众主动拆临拆违205处630余平方米,清理“三堆”650余平方米,新建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庭院、小广场等8000余平方米。三是开展“五美”建设持续改善民生。组织开展“我是党员我先行”党员带头拆临拆违、巾帼志愿服务收家理物、青春建功幸福村建设、“小手拉大手”助力幸福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美丽庭院”行动,呈现出用腾退空间绘就“停车场美、文化广场美、感恩亭美、农耕园美、村务活动室美”的“五美乡村”,以“五美乡村”建设优化乡村功能,补强民生基础。自幸福村建设启动以来,建设“停车场美、文化广场美、感恩亭美、农耕园美、村务活动室美”五美9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