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国道219线红河段翻越高山峡谷,绮丽的自然风光不断跃然眼前,掩映其中一个个美丽边寨的喜人变迁更令人惊叹。“从‘地窝棚’到‘水泥房’,从刀耕火种到产业遍地开花,短短几年,我们过上了曾经想都不敢想的幸福生活。”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平河镇大头村委会拉祜寨,村民王皮勒正在讲述拉祜山乡“一步跨千年”的历史巨变。

“如今产业好了,路通了,不少游客来到了寨子里,我们守边稳边、兴边安边信心更满、干劲更足。”王皮勒朴实的话语代表了红河州16万边民共同的心声。自2021年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启动实施以来,该州切实加快沿边地区产业发展、沿边开放、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以二甫村、金水河村、八条半村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为示范引领,以点串线、以线扩面不断扩大辐射效应,一个个沿边村寨逐渐展露新颜,持续书写“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生动实践。
村庄蝶变美如画

炎炎夏日,李仙江至绿春段公路改建工程项目建设现场,工人们正抢抓施工黄金期,道路两旁大大小小的搅拌车、运土车、装载机正在来回穿梭,成为沿途一道别样的风景线。该项目完工后,将极大缓解绿春沿线4个乡镇群众的出行压力,为边境地区发展营造畅通有序的交通环境。
针对公路等级低、农业基础设施滞后等制约边境村发展的难题,近年来红河州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发展短板,不断推进以道路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沿边村寨全部通硬化路,自来水普及率、电网供电可靠率、沿边村委会5G网络覆盖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均实现100%,有效提升边境村发展能力和发展水平。
“过去道路坑坑洼洼,别说发展产业,连我们自己出行都是问题。”在河口瑶族自治县桥头乡东瓜岭村委会耗子洞村,村民们正在一起清扫村道、庭院,给栽种的花草浇水,加固菜园竹栏,村民钟正琼说,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村里砂仁、草果、桃子等产业也越来越红火,大家的生活真是一年比一年更富足。

如今,当地正按照“洞中文竹清香,洞见木槿花开”的思路,充分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将旧物融入周围环境打造小景观,让一砖一瓦充满乡愁记忆。老百姓在对自家房屋进行翻修重建的过程中主动融入村庄整体风貌,通过美化绿化村庄人居环境,不断擦亮边境村寨幸福底色。
按照《红河州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规划(2021—2025年)》,红河州49个沿边村委会因地制宜科学编制“一村一方案”,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加大人居环境整治、绿化美化、排污治污等建设力度,一场从环境到生产,再到生活、生态的深层次变革正在全州沿边村寨持续推进。
产业兴旺启新篇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在绿春县骑马坝乡腊苏格吗村,漫山遍野的茶树为山坡披上了绿装,茶园随处可见茶农采摘茶叶的身影。“村里家家户户都有茶园,我家种了30多亩茶树,去年茶叶收入8万余元。”该村村民朱才福说,今年的茶叶长势不错,采1天的茶叶可卖100~200元。
立足边境地区的气候土地生态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红河州积极培育以茶叶、中药材、水果为主的“一县一业”主导产业,沿边村寨实现了“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走出了产业兴边富民的发展之路。

“我们村现在是河口城郊的一个旅游景点,村子里20多人在景区里务工,每个人月收入都在2500元以上。”走进河口县南溪河畔的八条半村小组,一幢幢整齐划一的法式民居、穿村而过的滇越铁路不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当地村民林贵东说,依托边境地区的独有资源,乡村旅游正在发展成为边民增收的新产业。
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资源变资产……绿水青山的好风景变成金山银山的“好钱景”。围绕以绿春县茶叶、金平瑶族自治县中药材、河口县热区水果为主的“一县一业”,红河州引进和扶持培育龙头企业26户,大力发展民宿、劳务服务、绿色资源经济等,所有沿边村(社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达10万元以上。
与此同时,红河州积极探索“互联网+边民互市”模式,边民互市贸易在逐步发展壮大。2022年,河口、金平两县参与国家级口岸的边民互市交易达30余万人次,交易额达24.5亿元,累计为边民增收900余万元。
幸福生活踏歌来

开凿河渠、打造景观、统一住房风貌……连日来,与越南隔河相望的金平县金水河镇金水河村委会隔界村一派火热景象,在党的二十大代表、隔界村党支部书记普玉忠的带领下,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共同发力,拆除私搭乱建猪圈、烤房、柴棚,建设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小庭院、小广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群众生活品质。
“党委、政府这些年给我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条件,我们当然不能拖后腿,大家一起投工投劳,主动参与到幸福家园的建设中来。”普玉忠说。
每一个村民,既是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的参与者,更是受益者。在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中,红河州坚持党建引领、激发内生动力、构筑精神家园,突出人民群众的建设主体地位,广泛动员广大群众在建设中发扬主人翁精神,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共同建设好守护好家园。

聚焦“强组织、建阵地、聚人心、固边疆”,红河州深入实施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工程,以党建引领、党员带头、群众主体相结合,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到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中。截至目前,干部群众参与“一村一方案”编制1.29万人次,义务投工投劳4万余人次,拆临拆乱6.39万平方米,清理“三堆”5.64万平方米,主动腾退土地14.52万平方米。
红河州深入实施“枝繁干壮”工程,以及以党旗、国旗、国歌、主题广场、村史馆(室)为主要内容的“5+N”系列工程,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各族群众国家意识、国民意识和国防意识进一步增强,“四个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更加坚定,848公里边境线上一个个村寨正“连珠成串”,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来源: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