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000014348/2021-00018
-
发布机构红河县政府办公室
-
文号红教体函〔2020〕62 号
-
发布日期2024-09-13
-
时效性有效
红河县教育体育局对政协红河县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54号提案的答复
办理结果:A类
李艳丽委员:
您在红河县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巩固教育扶贫成效的提案》的第54号提案,已交我局研究处理,现将办情况答复如下:
全县教育相比脱贫攻坚之前,已有明显成效改善,家庭对孩子重视教育程度逐步提高,且有明显成效。如截止2019年底,全县仅教师队伍中就有28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成为教育工作者;2020年全县完成“613专项招聘”“特岗教师招聘”教师招聘,新入职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近40余人,实现通过教育发展就业上岗一批、脱贫一户。通过各乡村学校、乡镇人民政府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喷制宣传标语、组织家长会、班会、主题板报等形式,从学生家长、学生等多角度宣传教育的重要性,也起得不错成效,如垤玛乡组织在校大学生在寒暑假回乡做志愿者,宣传教育政策、以身作则劝返、帮扶学困生,对学生本人、学生家长都形成良好的宣传教育作用;乐育镇龙车村委会组织在校大学生在寒暑假回村组织文体艺活动,丰富乡村文体艺活动,增强老百姓生活的幸福感,也大力推动了老百姓关心教育、关注教育、重视教育的意识。
全县教体系统2020年规划建设项目均在有序建设开展中,学前教育阶段:通过新建、改扩建计划建设12所幼儿园,建筑面积7020平方米,计划投入582.66万元;义务教育阶段:新建教学楼6幢、综合楼6幢、学生宿舍7幢、学生食堂7幢、厕所9座、环形跑道田径运动场3个、足球场10个,新建8所学校围墙,总建筑面积65642平方米,计划投入资金7663万元;普通高中阶段:新建红河县第一中学教学综合楼及学生宿舍7526㎡,计划投入资金2240万元;加快红河县高级中学建设进度,学校规划总建设用地155000㎡,总建设面积59400㎡,总投资估算为20315.27万元。以上项目实施,有效提升贫困地区教育基础设施薄弱的客观问题。设备老旧欠缺,主要是在电子设备系统体现明显,教育系统在“一网三通两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教学网络设备建设提升,更新换代现代教育设备媒介,如电子白板、一体机、“1+n”课堂等。一方面通过积极争取省州级项目,按照现有班级数规划教室内电子白板1500套,计划投入资金4200余万元,在目前有的设备基础上升级换代,进一步补充新设备;另一方面是各学校利用公用经费,逐年购置新教育电子设备,确保教育现代化、数字化、信息化目标实现。为巩固教育扶贫“义务教育有保障”打下坚实基础。
随着学生数逐年增加的趋势,2020年在省州的关心支持下,全县对外公开招聘教师924人,目前实际到岗任教832人,分配在相差紧缺教师中小学任教,极大解决了红河县历年来教师数量不足问题。全县范围内2020年大力组织两次借调人员清退工作,且县人社局统一组织县属单位选调工作,肃清借调人员,为下一步有序开展工作打好基础。2020年教师队伍培训每年均按照教师发展中心规划,有序组织线上“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县内校本教研培训,确保每位教师每年至少参加1-2次培训,确保培训课时达标;线下组织到县外、省外培训均由州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分配指标培训,红河县教体系统均按照培训要求,有序组织外出培训,并组织培训回县、回乡二级培训,让更多广大教师一并能得到培训内容分享。下一步也将会继续加大县内教师交流学习、组织本县优秀教师巡回讲赛,分享优秀教师教学经验、管理经验等,为广大教师队伍提供更宽更广的培训平台,促进教师队伍全面发展。
红河县教体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不断拓展留守儿童教育工作途径,制定了《红河县教育体育局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的实施意见》,建立了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关工委、妇联、共青团、民政、综治等部门积极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和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制度,明确开展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具体任务,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和校内外公益活动,切实保障留守儿童和留守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一)加强领导,深入开展留守儿童教育活动。教体局成立了以教育工委书记为组长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领导小组,把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列入局议事日程,纳入素质教育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范畴,并列入教体局对学校年终考核的目标内容,要求学校投入适当的生均公用经费,确保正常开展留守儿童教育活动。各学校相应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一位校级领导分管具体工作,以班级为工作重点,参加过留守儿童辅导员培训班学习的教师为骨干力量,学校全体教师为留守儿童辅导员,形成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留守儿童教育工作队伍。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快乐学习和幸福成长为重点,从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等多角度全面开展留守儿童学生的帮扶工作。红河县第一中学、红河县第二中学、乐育中学、宝华中学、垤玛中学和车古哈垤小学、石头寨小学等学校已成立“乡村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室”“留守儿童帮扶中心”“留守儿童成长工作室”。
(二)努力创造条件,积极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进城入学问题。教体局制定了《红河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只要符合条件,均可到县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享受城区居民子女同等待遇,由县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就近入学原则划片安排学校就读。同时,要求各学校要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本地居民子女在入队、入团、评先、奖励上一视同仁,在参加各种活动上一视同仁,在接受困难资助上一视同仁,要求广大教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生活上、行为习惯上、心理上、学习上予以特别的人文关怀。
(三)建全工作机制,全力落实留守儿童关爱帮扶工作
1.大力实施惠民帮扶工程。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政策,执行“两免一补”和营养改善计划,每年筹集一定经费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和留守儿童入学。县乡党委、政府、机关干部、广大党员干部也以各种形式捐资捐物,县关工委、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也向留守儿童伸出援助之手,积极实施“春蕾计划”、“希望工程”等关爱留守儿童行动措施,从物质上给留守儿童和建档立卡户家庭孩子就读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2.大力实施“手拉手”结对帮扶工程。在全县范围内实施教育帮扶行动,城区和农村学校结对帮扶,城乡学生结对比学。一是学生与学生之间“手拉手”,许多乡镇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广泛组织动员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节约零花钱、压岁钱、进行勤工俭学等活动,奉献自己的爱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互结对子,通过互赠文具及学习用品、写信、打电话、网络聊天、寄贺卡、走访等形式,让他们成为好朋友、好伙伴,同在一片蓝天下,手拉手共同成长。二是学校与学校之间“手拉手”。我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一中、二中、一小、二小每年分别与偏远农村留守儿童集中地的一所学校结为“手拉手”互助学校,广泛开展送课下乡、定期走访、慰问留守儿童、师生交流联欢等活动。
3.建立留守儿童帮扶中心,建设和规范心理咨询室,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一是要求各学校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要求,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每班每周设置至少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主题班(队)会、讲座、团队活动等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学的全过程。二是普遍设立了“乡村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室”“留守儿童帮扶中心”“留守儿童成长工作室”等不同名称的留守儿童心理服务场所。乐育中学、宝华中学、垤玛中学和乐育小学、车古哈垤小学等五所学校被列为教育部关工委的“留守儿童帮扶中心”项目学校,均建立了较为规范的心理咨询室,加大德育投入,推进德育教育基地和场所的建设,充分利用和头筹社会公益性校外教育资源,从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留守儿童和困难家庭孩子成长提供帮助,在全县较好地树立了引领示范作用。
4.加大德育投入,推进德育基地和场所建设。一是充分利用县内极少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烈士陵园等德育基地,开展德育综合实践活动。二是推进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和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开展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乡村学校少年宫教师交流与指导,进一步统筹社会公益性校外教育资源,广泛开展多种校外教育活动,尽力补充学生校外实践活动需求。三是扩大乡村学校少年宫的覆盖率。协同县文明办积极争取中央、省级彩票公益金扶持,截止2020年8月先后在二十一所学校建设了乡村学校少年宫,覆盖了100%的乡镇,其中分别为13所中心完小、4所中学、4所村完小。四是红河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育人环境和教学设施建设良好,有益地补充了全县青少年学生校外综合实践活动需求。
5.加强共青团和少先队基础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一是开展中小学团队工作调研,强化共青团和少先队的文化建设,积极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在共同育人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加强少先队鼓号队的建设;三是建设和规范中小学少先队室;四是以团、队活动为龙头,以争做“五好小公民”“争做新时代好队员”教育等活动为载体,把德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体现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让全县青少年儿童学生“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五是培养和树立青年学生的先进典型,用他们的先进事迹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宣传推广我县学生教师优秀先进典型事迹,各学校充分利用“五四”和“六一”重要节日活动为契机,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怡情益智的庆祝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积极促进了我县广大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以上工作均长期坚持并纳入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极大推动教育扶贫后续巩固提升,将为红河县广大师生,提供优美、舒适、安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感谢您对我县教育体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请在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附件【54号.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