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红河县迤萨镇勐龙村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红河州民族宗教委 发布日期:2023-11-27 浏览次数:

红河县勐龙村始终牢牢把握“共同努力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铸牢思想之“魂”,健全组织之“形”,立足自身实际,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战斗堡垒,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评为第六届全国文明村寨、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一、建机制,把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向盘”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中,勐龙村高度重视,成立了以村党支部书记为组长,其他负责人为成员的示范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列入党支部的重要议事日程,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制定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计划,指定专人负责创建工作,细化目标责任,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形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有人干、有人抓、有人管的机制。制定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职责,加大民族文化阵地、村容村貌、民族团结进步公约、民族法律法规及政策宣传投入,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二是搭建创建网格。广泛动员全体党员积极参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形成“村—街区—楼栋”自上而下、纵向到底的创建三级链条,稳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二、搭平台,激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池水”

一是“民族团结阵地”聚民心。准确把握民族团结进步与民族情感的共鸣点、与群众切身利益的结合点,打造“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为主题的民族团结广场,利用广场定期开展民族政策、防邪禁毒、交通消防、民主法治等宣传活动,制作“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宣传标语、民族团结进步爱国公约、温馨提示牌,促进各族群众在活动中增进了解、加深感情,增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近3年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17次、文艺汇演活动3次。

二是“牛亲家”故事畅民意。在勐龙村村史室门口,有一对耕牛的塑像,它讲述了起源于先前农耕生产相对落后的年代,哈尼族、彝族、傣族等少数民族群众合伙购买耕牛,结为“牛亲家”的感人故事,耕牛不仅是各民族群众共同劳动工具和共有财产,也成为增进情感的纽带。如今,“牛亲家”的故事依然在口口相传,除了“牛亲家”,还有“田亲家”“人亲家”,“亲家”故事蕴含着各族群众共同发展进步的深厚情谊。

三是“睦邻家园”暖民心。针对停车位少、群众文体活动空间小等问题,通过“红管家”“议事会”等,真正做到“让民做主”,不断延伸服务和联系群众的触角,不断提高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睦邻家园”开展“三话六学”实践活动,学习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知识,着力书写好“话团结”篇章,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常开长盛。

三、产业兴,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压舱石”

一是思路上明白乡村振兴。以“明白人”、“带头人”、党员创业致富能手、经纪人为引领,依托红河谷热区资源优势,探索“公司+支部+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土专家”产业化经营模式,开创“稻—渔—菜—菜”三熟四栽模式,提高热区稻田的利用率、复种率,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冬早蔬菜产业模式,使产业由种植进入到种植养殖业齐发展的繁荣昌盛局面,推动乡村振兴。二是方法上明白引领村民。面对群众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带来的种植科技含量低、品种杂乱、恶性竞争、销售困难、效益下滑等问题,积极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法。确立了“村民自愿、市场运作、多元发展、逐步推进”的总体思路,以“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成立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扩大规模,规范运转,强化技能培训,有效解决村民种什么、怎么种、如何销的难题。

三是销路上明白惠及群众。把“订单农业”作为打开农业产业化的“金钥匙”,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抱团发展推动规模化种植,利用“先订后种”的订单优势,让村民不必再为蔬菜滞销和卖不出好价钱发愁,切实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按照市场需求,以“党支部引领+合作社承托+农户规模种植+企业订单购销”的模式,将订单农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起来,产业展现出勃勃生机。

四、强治理,厚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基础”

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是完善村规民约,革除陈规陋习。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民族团结和谐,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和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着力建设文明和谐新农村。二是人居环境治理形成常态机制。近年来,该村投入资金400多万元,建设过境柏油路、寨门、田园观光台、小花园、休闲栈道、文化活动场地、停车场、凉亭等。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形成常态化保洁机制。三是大力宣传民族理论政策、民族基本知识、法律法规,使“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深入人心,从而促进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